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社会救助概念界定、发展历程及其地位 | 第18-25页 |
|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一、西方社会救助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 二、我国社会救助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 一、传统的社会救济 | 第20页 |
|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社会救助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 第21-24页 |
| 一、社会救助的功能 | 第21-23页 |
| (一)弥补“市场失灵” | 第21-22页 |
| (二)社会稳定和谐 | 第22页 |
| (三)满足对人权的需求 | 第22-23页 |
| (四)协调和整合功能 | 第23页 |
| 二、社会救助的地位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中美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 | 第25-36页 |
| 第一节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确立前期的社会救助 | 第25-27页 |
| 一、中国的社会救济系统 | 第25-26页 |
| (一)宋代以前的社会救济 | 第25-26页 |
| (二)宋元时期的社会救济 | 第26页 |
|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救济 | 第26页 |
| 二、美国的社会救济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 | 第27-29页 |
| 一、中国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确立 | 第27-28页 |
| 二、济贫制度在美洲大陆的确立 | 第28-29页 |
| 第三节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 | 第29-34页 |
| 一、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 第29-32页 |
| (一)建国初紧急救助时期 | 第29-30页 |
| (二)新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 | 第30-31页 |
| (三)社会救助制度稳定发展时期 | 第31-32页 |
| 二、美国社会救助制度 | 第32-34页 |
| (一)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阶段 | 第32-33页 |
| (二)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33-34页 |
| (三)美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阶段 | 第34页 |
| 第四节 中美社会救助发展历程比较的启示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中美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内容比较 | 第36-50页 |
| 第一节 设定救助对象的标准 | 第36页 |
| 第二节 实施救助项目的比较 | 第36-49页 |
| 一、现金救助 | 第37-44页 |
| (一)美国的现金救助 | 第37-40页 |
| (二)中国的现金救助 | 第40-43页 |
| (三)中美两国的现金救助制度比较 | 第43-44页 |
| 二、医疗救助 | 第44-46页 |
| 三、住房救助 | 第46-47页 |
| 四、教育救助 | 第47-48页 |
| 五、中美两国社会救助项目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分析的启示 | 第50-56页 |
| 第一节 转变社会救助理念与拓展救助形式 | 第50-52页 |
| 一、转变社会救助理念 | 第50-51页 |
| (一)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 第50-51页 |
| (二)建立全民式社会救助 | 第51页 |
| 二、拓展社会救助形式 | 第51-52页 |
| (一)加快社会救助形式多样化发展 | 第51-52页 |
| (二)多重受助的制度设计理念 | 第52页 |
| 第二节 改进社会救助管理机制 | 第52-54页 |
| 一、引入诚信机制 | 第52-53页 |
| 二、强制受助者工作以及限制领取时间 | 第53-54页 |
| (一)强制受助者工作 | 第53-54页 |
| (二)限制领取救助金时间 | 第54页 |
| 三、每年更新受助人群 | 第54页 |
| 第三节 推进社会救助法制化建设 | 第54-55页 |
| 一、颁布全国统一的权威性的社会救助法 | 第54-55页 |
| 二、建立有法必依的独立社会救助机构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