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5-25页 |
1.1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1.1 HIV-1生命周期 | 第15-16页 |
1.1.2 HIV-1逆转录酶结构 | 第16页 |
1.1.3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1.1.4 DAPYS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 | 第18-19页 |
1.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 第19-21页 |
1.2.1 药物设计理论 | 第19-20页 |
1.2.2 药物设计软件 | 第20页 |
1.2.3 分子相似性 | 第20-21页 |
1.2.4 化学软件 | 第21页 |
1.3 网络数据库资源的应用和研究 | 第21-25页 |
1.3.1 数据库资源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2 蛋白数据库 | 第22页 |
1.3.3 生物活性数据库 | 第22页 |
1.3.4 化学数据库 | 第22-23页 |
1.3.5 分子模拟数据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网络数据库建设 | 第25-31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25页 |
2.1.1 数据收集 | 第25页 |
2.1.2 格式转换 | 第25页 |
2.2 网络数据库技术 | 第25-26页 |
2.2.1 网络数据库架构 | 第25页 |
2.2.2 网站数据库原理 | 第25-26页 |
2.3 平台搭建与数据库表单创建 | 第26-27页 |
2.3.1 环境配置 | 第26页 |
2.3.2 表单创建 | 第26-27页 |
2.4 界面设计和程序编写 | 第27-29页 |
2.4.1 检索界面设计 | 第27-28页 |
2.4.2 后台程序设计 | 第28页 |
2.4.3 展示界面设计 | 第28-29页 |
2.5 数据库使用和发布 | 第29-30页 |
2.5.1 数据库检索方法 | 第29页 |
2.5.2 数据库检索原理 | 第29页 |
2.5.3 数据库的发布 | 第29-30页 |
2.6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虚拟筛选 | 第31-48页 |
3.1 前言 | 第31-33页 |
3.1.1 分子对接原理 | 第31-32页 |
3.1.2 分子对接软件 | 第32-33页 |
3.1.3 分子对接数据库 | 第33页 |
3.2 候选分子库构建 | 第33-34页 |
3.2.1 数据收集 | 第33-34页 |
3.2.2 分子结构格式校对 | 第34页 |
3.3 靶标蛋白晶体结构的选择 | 第34-37页 |
3.3.1 蛋白晶体结构选择原则 | 第34-35页 |
3.3.2 蛋白晶体结构的检索 | 第35-36页 |
3.3.3 蛋白晶体结构的自身对接 | 第36-37页 |
3.3.4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3.4 建立基于分子对接方法的ROC筛选模型 | 第37-41页 |
3.4.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3.4.2 分子构象准备 | 第37-38页 |
3.4.3 分子对接方法 | 第38-39页 |
3.4.4 ROC筛选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3.5 虚拟筛选与选择测试化合物 | 第41-46页 |
3.5.1 虚拟筛选 | 第41页 |
3.5.2 对接打分的分布图分析 | 第41-42页 |
3.5.3 对接打分靠前分子的组成分析 | 第42-43页 |
3.5.4 打分靠前的抑制剂对接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3.5.5 测试化合物选择 | 第45-46页 |
3.6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体外抗HIV-1活性实验研究 | 第48-55页 |
4.1 体外抗HIV-1活性实验 | 第48-49页 |
4.1.1 检测材料 | 第48页 |
4.1.2 HIV-1感染性实验 | 第48页 |
4.1.3 对C8166细胞的毒性实验 | 第48页 |
4.1.4 对HIV-1ⅢB致细胞病变(CPE)的抑制实验 | 第48-49页 |
4.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49-54页 |
4.2.1 生物活性测试候选化合物结构 | 第49-50页 |
4.2.2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0-52页 |
4.2.3 化合物体外活性与对接模式分析 | 第52-53页 |
4.2.4 讨论分析 | 第53-54页 |
4.3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