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张西梁油区延长组长4+5储层综合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3页
    1.1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10-12页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第12-13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3-22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3-14页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4-19页
        2.2.1 标志层特征第15页
        2.2.2 确定标准井和建立基准剖面第15页
        2.2.3 邻井追踪第15-16页
        2.2.4 地层划分对比结果第16-19页
    2.3 地层构造特征第19-22页
第三章 储层沉积特征第22-37页
    3.1 沉积相标志第22-26页
        3.1.1 颜色第22页
        3.1.2 结构特征第22-24页
        3.1.3 构造特征第24-25页
        3.1.4 古生物特征第25-26页
        3.1.5 测井相标志第26页
    3.2 沉积微相特征和空间展布第26-37页
        3.2.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26-28页
        3.2.2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第28-31页
        3.2.3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第31-37页
第四章 储层地质特征第37-49页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37页
    4.2 主要成岩作用特征第37-42页
        4.2.1 压实作用第39页
        4.2.2 胶结作用第39-42页
        4.2.3 溶解作用第42页
    4.3 储层微观孔隙特征第42-46页
        4.3.1 孔隙类型第42-44页
        4.3.2 孔隙结构特征第44-46页
    4.4 储层物性特征第46-49页
第五章 储层四性关系与含油性测井解释模型第49-68页
    5.1 储层四性关系第49-57页
        5.1.1 岩性与测井响应特征关系第49-51页
        5.1.2 物性与测井响应特征关系第51-55页
        5.1.3 含油性与测井响应特征关系第55-57页
    5.2 油水层的定性识别第57-61页
        5.2.1 单井重叠图技术第57-60页
        5.2.2 多井交会图技术第60-61页
    5.3 储层含油性定量解释模型第61-68页
        5.3.1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第62-63页
        5.3.2 含油饱和度模型校验第63-68页
第六章 储层综合评价第68-77页
    6.1 有效储层下限确定第68-70页
    6.2 储层评价标准第70-73页
    6.3 储层综合评价第73-77页
结论和认识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无线传感网中基于小世界的拓扑控制研究
下一篇:开源学习平台视频和移动端服务的改进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