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焦虑与象征资本的争夺--关于郭敬明“反迷”群体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22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1.2 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1.4 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 2 郭敬明反迷群体的话语特征:积极的文本消费 | 第22-29页 |
| 2.1 反对目标:文本的“三级分层” | 第22-24页 |
| 2.2 反对言论:文本批判与迷群歧视 | 第24-26页 |
| 2.3 反对行动:社群互动与内容生产 | 第26-29页 |
| 3 郭敬明反迷群体的生成逻辑:象征资本的争夺 | 第29-48页 |
| 3.1 象征符号的贬值:“郭敬明”文化资本的破产 | 第30-34页 |
| 3.2 象征价值的重塑:“郭敬明”社会资本的转化 | 第34-43页 |
| 3.3 象征资本的竞技:“郭敬明”批判的快感生产 | 第43-48页 |
| 4 对“反迷”的困境审视:社交网络的感性趋势 | 第48-53页 |
| 4.1 象征资本的表演:网络社会的象征互动 | 第48-50页 |
| 4.2 都市青年的孤独:情感物质的双重焦虑 | 第50-51页 |
| 4.3 反迷行为的本质:争夺话语权与可见性 | 第51-53页 |
| 5 对“反迷”的理性反思:网络社会的抵抗悖论 | 第53-58页 |
| 5.1 意义:多元价值观的积极互动 | 第53-55页 |
| 5.2 悖论:迷失在表演中的“批判” | 第55-56页 |
| 5.3 期待:从“反迷”走向“公众” | 第56-58页 |
| 6 结语 | 第58-61页 |
| 注释 | 第61-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 附录1 访谈原则 | 第75-76页 |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76-78页 |
| 附录3 访谈情况 | 第78-8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81页 |
| 后记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