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8-9页 |
1.2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第2章 内藤湖南美术思想的形成 | 第12-24页 |
2.1 内藤湖南的生平 | 第12-13页 |
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影响 | 第13-14页 |
2.2.1 中国的政治环境 | 第13页 |
2.2.2 中国的文化与美术 | 第13-14页 |
2.3 19 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政治与文化影响 | 第14-18页 |
2.3.1 日本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 第14-15页 |
2.3.2 日本的美术发展与文化变迁 | 第15-18页 |
2.4 内藤对中国美术思想的触及与其交际圈 | 第18-22页 |
2.4.1 内藤湖南初涉中国美术 | 第18-20页 |
2.4.2 内藤湖南与中国学者的往来 | 第20-22页 |
2.4.2.1 与罗振玉的学术交往 | 第20-21页 |
2.4.2.2 与文廷式的学术交往 | 第21页 |
2.4.2.3 与完颜景贤的学术交往 | 第21-22页 |
2.5 总结 | 第22-24页 |
第3章“鱼目混珠”—内藤湖南的《中国绘画史》 | 第24-50页 |
3.1 上古时期 | 第26-27页 |
3.1.1 对画像石的认识 | 第26-27页 |
3.1.2 对东汉至唐代艺术的发展 | 第27页 |
3.2 中世时期 | 第27-31页 |
3.2.1 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 | 第27-28页 |
3.2.2 对谢赫画风的评述 | 第28-29页 |
3.2.3 对王维绘画的评述 | 第29-31页 |
3.3 第二过渡期(唐末五代) | 第31-34页 |
3.3.1 对关仝绘画的评述 | 第31-32页 |
3.3.2 对董源绘画的评述 | 第32页 |
3.3.3 对范宽绘画的评述 | 第32-33页 |
3.3.4 对郭熙绘画的评述 | 第33页 |
3.3.5 对周文矩人物画的评述 | 第33-34页 |
3.3.6 五代人物画对宋代的影响 | 第34页 |
3.4 近世时期 | 第34-48页 |
3.4.1 近世前期(宋、元) | 第34-41页 |
3.4.1.1 对南北画派的评述 | 第35页 |
3.4.1.2 米芾的《烟云松壑图》 | 第35页 |
3.4.1.3 对李成绘画的评述 | 第35-36页 |
3.4.1.4 对刘松年绘画的评述 | 第36-39页 |
3.4.1.6“元四家”的出身 | 第39-40页 |
3.4.1.7 对沈周绘画的评述 | 第40-41页 |
3.4.2 近世后期(明清) | 第41-48页 |
3.4.2.1 对龚贤绘画的评述 | 第42页 |
3.4.2.2 对邹一桂《百花卷》的鉴赏 | 第42-44页 |
3.4.2.3 对赵之谦绘画的评述 | 第44-45页 |
3.4.2.4 有关“绘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趋于落后”观点的辨析 | 第45-46页 |
3.4.2.5 对“袁雪、袁江、袁耀”绘画的评述 | 第46-48页 |
3.5 总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内藤湖南对“南画”的推崇 | 第50-66页 |
4.1 内藤湖南展开“南画”思想的契机 | 第50-54页 |
4.2“文人画”在日本的发展与影响 | 第54-63页 |
4.2.1“南画”影响初期的创作 | 第54-56页 |
4.2.2“南画”影响成熟期的创作 | 第56-59页 |
4.2.3“南画”影响盛期的创作 | 第59-62页 |
4.2.4 江户地区的“南画”发展 | 第62-63页 |
4.3 内藤湖南眼中的“南画” | 第63-66页 |
第5章 内藤湖南对中日画坛之影响 | 第66-72页 |
5.1 对于日本收藏中国古画的推进 | 第66-67页 |
5.2 促进中日学者学习与研究中国文人画 | 第67-70页 |
5.3 掀起中日学者系统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热潮 | 第70页 |
5.4 总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余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硕士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