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能量空洞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4 课题来源及本人工作 | 第13页 |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网中能量空洞问题概述 | 第14-20页 |
2.1 能量空洞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2.1 分簇算法 | 第15-16页 |
2.2.2 能量控制 | 第16页 |
2.2.3 功率控制 | 第16-17页 |
2.2.4 节点非均匀分布 | 第17-18页 |
2.2.5 动态性及增加Sink节点数量 | 第18页 |
2.3 无线传感节点通信能耗模型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环间节点非均匀部署下的圆形传感网能量空洞缓解方法 | 第20-37页 |
3.1 非均匀部署传感网的网络模型 | 第20-23页 |
3.1.1 单跳数据直传方式 | 第20-21页 |
3.1.2 多跳数据传递方式 | 第21-23页 |
3.2 基于非均匀部署传感网的能量空洞缓解方法 | 第23-30页 |
3.2.1 基于最佳跳距的父节点选择 | 第23-25页 |
3.2.2 基于环间时间同步的数据上传策略 | 第25-27页 |
3.2.3 节点休眠情况的讨论 | 第27-29页 |
3.2.4 单轮数据收集周期T值的确定 | 第29-30页 |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3.1 相邻环间节点数比值q的取值讨论 | 第31-33页 |
3.3.2 节点休眠判定参数χ的取值分析 | 第33-35页 |
3.3.3 与其他节点部署方法在能耗均衡性方面的比较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移动Sink的矩形传感网节点能耗均衡方法 | 第37-53页 |
4.1 基于虚拟栅格的传感网的网络模型 | 第37-40页 |
4.1.1 虚拟栅格的建立 | 第37-38页 |
4.1.2 簇的形成 | 第38-40页 |
4.2 基于虚拟栅格的传感网能量空洞缓解方法 | 第40-43页 |
4.2.1 簇头建树机制 | 第41页 |
4.2.2 能耗分析 | 第41-42页 |
4.2.3 Sink节点的移动机制 | 第42页 |
4.2.4 网络内数据收集机制 | 第42-43页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4.3.1 网络停止时栅格节点死亡率p的取值分析 | 第45-47页 |
4.3.2 虚拟栅格边长d的取值讨论 | 第47-49页 |
4.3.3 基于移动Sink的预判机制及节点休眠方案的优越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4 同其它缓解能量空洞的网络部署方法的比较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53-54页 |
5.2 论文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58-59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59-60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0-61页 |
附录4 图表清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