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传感器的应用论文

代价均衡的无线传感网能量空洞缓解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能量空洞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4 课题来源及本人工作第13页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第13-14页
第二章 无线传感网中能量空洞问题概述第14-20页
    2.1 能量空洞问题解决的必要性第14-15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2.2.1 分簇算法第15-16页
        2.2.2 能量控制第16页
        2.2.3 功率控制第16-17页
        2.2.4 节点非均匀分布第17-18页
        2.2.5 动态性及增加Sink节点数量第18页
    2.3 无线传感节点通信能耗模型第18-19页
    2.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环间节点非均匀部署下的圆形传感网能量空洞缓解方法第20-37页
    3.1 非均匀部署传感网的网络模型第20-23页
        3.1.1 单跳数据直传方式第20-21页
        3.1.2 多跳数据传递方式第21-23页
    3.2 基于非均匀部署传感网的能量空洞缓解方法第23-30页
        3.2.1 基于最佳跳距的父节点选择第23-25页
        3.2.2 基于环间时间同步的数据上传策略第25-27页
        3.2.3 节点休眠情况的讨论第27-29页
        3.2.4 单轮数据收集周期T值的确定第29-30页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3.3.1 相邻环间节点数比值q的取值讨论第31-33页
        3.3.2 节点休眠判定参数χ的取值分析第33-35页
        3.3.3 与其他节点部署方法在能耗均衡性方面的比较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基于移动Sink的矩形传感网节点能耗均衡方法第37-53页
    4.1 基于虚拟栅格的传感网的网络模型第37-40页
        4.1.1 虚拟栅格的建立第37-38页
        4.1.2 簇的形成第38-40页
    4.2 基于虚拟栅格的传感网能量空洞缓解方法第40-43页
        4.2.1 簇头建树机制第41页
        4.2.2 能耗分析第41-42页
        4.2.3 Sink节点的移动机制第42页
        4.2.4 网络内数据收集机制第42-43页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43-52页
        4.3.1 网络停止时栅格节点死亡率p的取值分析第45-47页
        4.3.2 虚拟栅格边长d的取值讨论第47-49页
        4.3.3 基于移动Sink的预判机制及节点休眠方案的优越性分析第49-50页
        4.3.4 同其它缓解能量空洞的网络部署方法的比较第50-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3-55页
    5.1 论文总结第53-54页
    5.2 论文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58-59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59-60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0-61页
附录4 图表清单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碎裂QRS波群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短期预后价值
下一篇:1940nm铥激光与高频电刀在结直肠ESD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