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权的法理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一)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学界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2-16页 |
1. 排污权的界定 | 第12-13页 |
2. 排污权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 第13-14页 |
3. 我国与其他国家排污权制度的比较 | 第14页 |
4. 完善排污权制度 | 第14-16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6页 |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排污权的概念 | 第17-23页 |
(一) 部门法学视野中的排污权 | 第17-19页 |
1. 民法学视野中的排污权 | 第17-18页 |
2. 环境资源保护法学视野中的排污权 | 第18-19页 |
(二) 本文的界定与阐释 | 第19-23页 |
1. 排污权的情理基础——应然权利 | 第20-21页 |
2. 排污权的制度形态——法定权利 | 第21页 |
3. 排污权的现实境遇——实然权利 | 第21-23页 |
二、排污权的结构 | 第23-36页 |
(一) 权利结构的一般理论 | 第23-24页 |
(二) 排污权结构分析 | 第24-36页 |
1. 主体 | 第24-27页 |
2. 利益 | 第27-30页 |
3. 行为 | 第30-32页 |
4. 正当性与合理性 | 第32-36页 |
三、排污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6-43页 |
(一) 国外的排污权制度 | 第36-39页 |
1. 排污权制度在美国的发展 | 第36-38页 |
2. 排污权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发展 | 第38-39页 |
(二) 我国的排污权制度 | 第39-40页 |
(三) 中外排污权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40-43页 |
1. 法律地位的不同 | 第40页 |
2. 排污权主体的地位不同 | 第40-41页 |
3. 公众对其的认识不同 | 第41页 |
4. 市场机制体制的不同 | 第41-43页 |
四、完善我国排污权制度的理论思考 | 第43-53页 |
(一) 排污权法律制度的理性变革 | 第43-48页 |
1. 排污权法律制度理念的重新认识 | 第43-45页 |
2. 排污权法律制度价值观念的转变 | 第45-46页 |
3. 排污权法律制度发展观念的嬗变 | 第46-48页 |
(二) 排污权法律制度的模式构造 | 第48页 |
(三) 完善排污权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48-53页 |
1. 完善排污权的法律体制 | 第49页 |
2. 完善政府职能的具体保障工作 | 第49-50页 |
3. 完善企业的具体保障工作 | 第50-51页 |
4. 保障公众参与的具体工作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