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 1.2.1 矿压假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2 采场顶板来压步距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2.3 采场顶板来压步距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2.4 末采阶段来压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2.5 地表沉陷预测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2 基于薄板理论的采场顶板断裂模型研究 | 第25-49页 | 
| 2.1 弹性薄板的基本理论 | 第25-29页 | 
| 2.2 采场老顶初次来压步距计算分析 | 第29-39页 | 
| 2.2.1 计算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 2.2.2 初次来压挠曲变形方程 | 第30-33页 | 
| 2.2.3 初次来压阶段应力分析 | 第33-37页 | 
| 2.2.4 初次来压步距计算 | 第37-39页 | 
| 2.3 采场老顶周期来压步距计算分析 | 第39-43页 | 
| 2.3.1 计算力学模型 | 第39-40页 | 
| 2.3.2 周期来压挠曲变形方程 | 第40-41页 | 
| 2.3.3 周期来压阶段应力分析 | 第41-43页 | 
| 2.3.4 周期来压步距计算 | 第43页 | 
| 2.4 采场老顶来压步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 2.4.1 工作面倾向长度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 2.4.2 老顶岩层厚度 | 第45-46页 | 
| 2.4.3 老顶上覆岩层厚度 | 第46-47页 | 
| 2.4.4 老顶岩层抗拉强度 | 第4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3 末采阶段矿压规律及回撤通道稳定性研究 | 第49-73页 | 
| 3.1 末采阶段定义 | 第49-51页 | 
| 3.2 基于直接顶—老顶协调变形的末采阶段来压步距分析 | 第51-54页 | 
| 3.2.1 采场老顶末采阶段力学模型 | 第51页 | 
| 3.2.2 力学模型分析 | 第51-54页 | 
| 3.3 直接顶对周期来压步距的影响分析 | 第54-57页 | 
| 3.3.1 直接顶厚度 | 第54-55页 | 
| 3.3.2 直接顶弹性模量 | 第55-56页 | 
| 3.3.3 直接顶内摩擦角 | 第56-57页 | 
| 3.4 算例分析 | 第57-63页 | 
| 3.4.1 工程概况 | 第57-58页 | 
| 3.4.2 监测方案 | 第58-59页 | 
| 3.4.3 数据分析 | 第59-63页 | 
| 3.5 末采阶段回撤通道稳定性分析 | 第63-64页 | 
| 3.6 末采阶段起始距离确定 | 第64-71页 | 
| 3.6.1 末采阶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 | 第64-70页 | 
| 3.6.2 回撤通道受动采影响起始距离确定 | 第70-71页 | 
| 3.7 末采阶段顶板合理断裂位置确定 | 第71-72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4 综采工作面矿山压力现场监测 | 第73-102页 | 
| 4.1 张家峁煤矿15201工作面矿压监测 | 第73-92页 | 
| 4.1.1 工作面基本情况 | 第73-74页 | 
| 4.1.2 矿压监测方案 | 第74页 | 
| 4.1.3 走向矿压显现规律 | 第74-83页 | 
| 4.1.4 倾向矿压显现规律 | 第83-86页 | 
| 4.1.5 工作面支架支护特性分析 | 第86-92页 | 
| 4.2 实测来压步距与理论对比分析 | 第92-100页 | 
| 4.2.1 张家峁15201工作面来压步距分析 | 第92-94页 | 
| 4.2.2 柠条塔S1201工作面来压步距分析 | 第94-98页 | 
| 4.2.3 红柳林S1501工作面来压步距分析 | 第98-10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5 浅埋煤层动态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 第102-132页 | 
| 5.1 浅埋煤层地表移动基本规律 | 第102-105页 | 
| 5.2 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地表移动模型 | 第105-112页 | 
| 5.2.1 岩体移动力学模型 | 第106-109页 | 
| 5.2.2 单元开采岩体移动模型 | 第109-110页 | 
| 5.2.3 地表下沉模型 | 第110-112页 | 
| 5.3 动态地表下沉过程分析 | 第112-121页 | 
| 5.3.1 地表点动态移动特征分析 | 第112-113页 | 
| 5.3.2 一般时间函数分析 | 第113-115页 | 
| 5.3.3 地表动态沉陷时间函数构建 | 第115-120页 | 
| 5.3.4 考虑时间因素的地表下沉陷模型 | 第120-121页 | 
| 5.4 工程应用 | 第121-131页 | 
| 5.4.1 工程概况 | 第121-122页 | 
| 5.4.2 工作面地质情况 | 第122页 | 
| 5.4.3 地表移动观测方案 | 第122-124页 | 
| 5.4.4 地表动态下沉规律分析 | 第124-13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 6.1 结论 | 第132-133页 | 
| 6.2 展望 | 第133-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 附录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