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客车传动系统扭振分析及控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8页 |
1.2.1 传动系统建模及固有特性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1.2.2 传动系统响应计算 | 第11-12页 |
1.2.3 传动系统被动减振简介 | 第12-13页 |
1.2.4 传动系统主动减振简介 | 第13-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传动系统扭振仿真模型 | 第20-30页 |
2.1 扭振力学模型 | 第21-26页 |
2.1.1 集中质量模型 | 第22-23页 |
2.1.2 离合器摩擦副模型 | 第23页 |
2.1.3 激振力模型 | 第23-26页 |
2.2 能源管理与控制模型 | 第26-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传动系统扭振分析 | 第30-51页 |
3.1 固有特性 | 第30-36页 |
3.1.1 发动机-ISG系统 | 第30-33页 |
3.1.2 TM-车身系统 | 第33-34页 |
3.1.3 高速工况 | 第34-36页 |
3.1.4 结果与讨论 | 第36页 |
3.2 扭振响应计算 | 第36-41页 |
3.2.1 循环工况 | 第36-39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3.3 基于响应的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41-50页 |
3.3.1 减振器阻尼影响 | 第41-42页 |
3.3.2 减振器刚度影响 | 第42-45页 |
3.3.3 ISG起动扭矩影响 | 第45页 |
3.3.4 离合器接合速度影响 | 第45-46页 |
3.3.5 离合器接合相对转速差影响 | 第46-48页 |
3.3.6 加速及减速快慢影响 | 第48-49页 |
3.3.7 小结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台架试验验证 | 第51-65页 |
4.1 试验概述 | 第51-55页 |
4.1.1 试验内容 | 第51页 |
4.1.2 试验台架 | 第51-52页 |
4.1.3 试验步骤 | 第52-55页 |
4.2 ISG拖动发动机加减速 | 第55-59页 |
4.2.1 工况描述 | 第55页 |
4.2.2 时域结果对比 | 第55-57页 |
4.2.3 频域结果对比 | 第57-59页 |
4.3 起动工况 | 第59-61页 |
4.3.1 工况描述 | 第59-60页 |
4.3.2 时域和频域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4 高速工况 | 第61-64页 |
4.4.1 工况描述 | 第61-62页 |
4.4.2 时域和频率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减振器刚度参数设计 | 第65-71页 |
5.1 目标函数及约束 | 第65-67页 |
5.2 优化算法及算例分析 | 第67-7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6章 基于高斯伪谱法的传动系统主动减振 | 第71-81页 |
6.1 高斯伪谱法简介 | 第71-72页 |
6.2 发动机起动过程 | 第72-77页 |
6.2.1 问题描述 | 第73-75页 |
6.2.2 减振效果及分析 | 第75-77页 |
6.3 发动机怠速 | 第77-80页 |
6.3.1 问题描述 | 第77-78页 |
6.3.2 减振效果及分析 | 第78-8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论文工作及结论 | 第81页 |
7.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