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1. 本文的重点 | 第16页 |
2. 本文的难点 | 第16-17页 |
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 | 第18-25页 |
(一) 政治参与及有序政治参与的理论界定 | 第18-20页 |
1. 政治参与的内涵 | 第18页 |
2. 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界定 | 第18-20页 |
(二)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涵义及特征 | 第20-21页 |
1.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界定 | 第20页 |
2.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三)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价值 | 第21-25页 |
1.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 第21-22页 |
2. 有利于高校及社会秩序稳定 | 第22-23页 |
3. 有利于国家进步和政治发展 | 第23页 |
4.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要求 | 第23-25页 |
二、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4页 |
(一) 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5-29页 |
1. 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行为存在偏差 | 第25-26页 |
2. 一些大学生对有序政治参与的态度冷漠 | 第26页 |
3. 个别大学生对有序政治参与的动机趋向功利化 | 第26-28页 |
4. 有些大学生在有序政治参与中存在被动、盲从现象 | 第28-29页 |
5. 少数大学生热衷于过激的无序政治参与 | 第29页 |
(二) 影响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 | 第29-34页 |
1. 一些网络信息、网络热点误导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 第29-30页 |
2. 参与机制不健全制约着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 第30页 |
3.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影响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 第30-31页 |
4. 高校教育存在的缺陷弱化了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 第31-33页 |
5. 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 第33-34页 |
三、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具体方式 | 第34-46页 |
(一)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兴途径 | 第34-38页 |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 第34-35页 |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功能 | 第35-36页 |
3. 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 | 第36-38页 |
(二) 参加选举是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直接途径 | 第38-40页 |
1. 大学生通过参加选举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要求 | 第38-39页 |
2. 参加选举对培育大学生政治能力的作用 | 第39页 |
3. 大学生通过选举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 | 第39-40页 |
(三) 结社活动是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间接途径 | 第40-43页 |
1. 当前大学生结社活动的基本状况 | 第40-41页 |
2. 结社活动对培育和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基本作用 | 第41-42页 |
3. 大学生通过结社活动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 | 第42-43页 |
(四) 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 第43-46页 |
1.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情况 | 第43页 |
2.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政治能力的现实作用 | 第43-44页 |
3.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方式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调查问卷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