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4-20页 |
1.1.1 城市形成的生活本质 | 第14页 |
1.1.2 生活价值和经验性的失效,导致现代城市的零度化 | 第14-16页 |
1.1.3 旧城改造实施效果的偏差 | 第16-18页 |
1.1.4 旧城保护的悖论 | 第18-19页 |
1.1.5 日常生活是城市空间实践的原点 | 第19-2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1.3.2 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1.4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现状 | 第25-34页 |
1.4.1 关于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空间的理论研究 | 第25-28页 |
1.4.2 关于旧城更新的理论研究 | 第28-34页 |
1.4.3 国内将日常生活与旧城结合的相关研究 | 第34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4-3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37-38页 |
第二章 日常生活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8-97页 |
2.1 日常生活的多维思考 | 第38-63页 |
2.1.1 日常生活的定义 | 第38-45页 |
2.1.2 哲学界社会学界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 第45-57页 |
2.1.3 其他领域的日常生活研究 | 第57-63页 |
2.2 日常生活研究的空间转向 | 第63-87页 |
2.2.1 日常生活空间研究的起源 | 第63-69页 |
2.2.2 城市空间研究的发展轨迹 | 第69-71页 |
2.2.3 宏观层面——社会视角对日常生活空间的研究 | 第71-76页 |
2.2.4 微观层面——城市视角对日常生活空间研究 | 第76-87页 |
2.3 日常生活方式研究 | 第87-95页 |
2.3.1 日常生活方式的概念 | 第87-88页 |
2.3.2 城市生活方式研究 | 第88-89页 |
2.3.3 城市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 第89-90页 |
2.3.4 现代社会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变化 | 第90-9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三章 建构日常生活视角的旧城复兴策略框架 | 第97-119页 |
3.1 违背日常生活本质的旧城发展方式 | 第97-101页 |
3.1.1 机械理性主义导致旧城有机性的消失 | 第97-98页 |
3.1.2 追求国际化形象漠视城市差异性 | 第98-99页 |
3.1.3 侧重物质功能建设将生活多层次需求物质化 | 第99-100页 |
3.1.4 均衡设计方法对生活变迁的静态处理 | 第100-101页 |
3.2 符合日常生活本质要求的设计方法 | 第101-103页 |
3.2.1 对非日常生活领域主导生活空间建设的反思 | 第101-102页 |
3.2.2 日常生活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设计方法 | 第102-103页 |
3.3 日常生活视角关注的三要素 | 第103-107页 |
3.3.1 主体 | 第103-105页 |
3.3.2 事件 | 第105页 |
3.3.3 空间 | 第105-107页 |
3.4 日常生活视角下旧城复兴研究的切入点——生活方式变迁引发的矛盾 | 第107-112页 |
3.4.1 市场经济商业垄断性与生活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 第107-109页 |
3.4.2 汽车便捷性需求与空间多维体验的矛盾 | 第109-110页 |
3.4.3 高密度与宜人环境的矛盾 | 第110-111页 |
3.4.4 不同主体价值取向的矛盾 | 第111-112页 |
3.5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旧城复兴目标和设计原则 | 第112-116页 |
3.5.1 旧城复兴城市设计的目标调整 | 第112-113页 |
3.5.2 生活整序原则 | 第113页 |
3.5.3 集约紧凑原则 | 第113-114页 |
3.5.4 延续性原则 | 第114页 |
3.5.5 多样混合原则 | 第114-115页 |
3.5.6 以人为本原则 | 第115-116页 |
3.5.7 时间参与原则 | 第116页 |
3.6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城市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的转变 | 第116-118页 |
3.6.1 分析方法的转变 | 第116-117页 |
3.6.2 资料收集方式的转变 | 第117-11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四章 宏观策略:旧城中心区整体生活格局的建构 | 第119-154页 |
4.1 整合要素,重塑集约紧凑旧城形态 | 第119-136页 |
4.1.1“混而不合”的现状 | 第119-121页 |
4.1.2 立体化空间对旧城要素的整合 | 第121-132页 |
4.1.3 建设适合旧城的街区型综合体 | 第132-135页 |
4.1.4 通过多样基本功能的混合,提高旧城空间使用效率 | 第135-136页 |
4.2 以“织补”为核心的复兴策略 | 第136-148页 |
4.2.1 以延续原有生活为主的“织补” | 第138-140页 |
4.2.2 以重塑新生活为主的“织补” | 第140-143页 |
4.2.3 以新旧共存为主的“织补” | 第143-148页 |
4.3 发展区内步行优先,区间加强公共交通的交通系统 | 第148-152页 |
4.3.1 发展区内步行网络,创造安全便捷宜人生活环境 | 第149-150页 |
4.3.2 区间加强轨道及公交系统建设 | 第150-151页 |
4.3.3 步行与公共交通设施的衔接 | 第151-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第五章 中观策略:旧城生活街区空间体系的完善 | 第154-183页 |
5.1 旧城生活街区的保护——生活逻辑与生活景观的延续 | 第154-160页 |
5.1.1 日常生活仪式化与生活景观的形成 | 第154-155页 |
5.1.2 发掘生活逻辑,延续生活景观 | 第155-159页 |
5.1.3 生活延续逻辑下旧城街区更新的特殊性 | 第159-160页 |
5.2 旧城生活街区的发展——依据现代需求的重构 | 第160-168页 |
5.2.1 城市细胞式的街区功能配置 | 第160-161页 |
5.2.2 生活事件化的街区空间组织 | 第161-164页 |
5.2.3 基于邻里交往层次的街区安全防御范围划定 | 第164-166页 |
5.2.4 大范围混合、小范围同质的街区居住模式 | 第166-167页 |
5.2.5 适宜的街区规模 | 第167-168页 |
5.3 重塑多样混合街区 | 第168-173页 |
5.3.1 多样性的广度和深度 | 第169页 |
5.3.2 街区多样性的小规模渐进式重塑 | 第169-170页 |
5.3.3 大规模综合整治对多样性的扼杀——纽约牧场街区项目 | 第170-171页 |
5.3.4 渐进式策略下多样性的重塑——西雅图先驱广场街区 | 第171-173页 |
5.4 建构多层次网络化的开放空间体系,促进居民交往 | 第173-179页 |
5.4.1 恢复旧城街区半网络结构 | 第173-175页 |
5.4.2 功能布局对活动渗透性的影响 | 第175-176页 |
5.4.3 开放空间与实体生活空间的多层次渗透 | 第176-179页 |
5.5 优化旧城生活空间的复兴模式 | 第179-181页 |
5.5.1 现行旧城生活空间复兴模式存在问题 | 第179页 |
5.5.2 旧城生活空间复兴模式的优化 | 第179-1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第六章 微观策略:具体生活空间的营造 | 第183-206页 |
6.1 满足生活方式变化的公共空间建设 | 第183-191页 |
6.1.1 街道的车行组织 | 第183-185页 |
6.1.2 建设生活型公共空间 | 第185-189页 |
6.1.3 加强微型公共空间的建设 | 第189-191页 |
6.2 延续旧城生活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191-195页 |
6.2.1 区别空间的场所精神与地域性 | 第192页 |
6.2.2 延续空间场所精神的关键点 | 第192-195页 |
6.2.3 场所精神的延续与空间功能的变化 | 第195页 |
6.3 空间设计中的弹性预留与行为设计 | 第195-204页 |
6.3.1 弹性设计 | 第196-199页 |
6.3.2 行为设计 | 第199-201页 |
6.3.3“弱设计” | 第201-2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04-206页 |
第七章 广州解放中路旧城复兴工程实践 | 第206-233页 |
7.1 当前广州旧城日常生活空间的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 | 第206-207页 |
7.2 广州旧城中心区复兴设计策略的新探索 | 第207-212页 |
7.2.1 政策转变 | 第207-208页 |
7.2.2 解放中路试点项目用地的典型生活街区特征 | 第208-212页 |
7.3 解放中旧城复兴试点工程三个阶段的模式探索 | 第212-218页 |
7.3.1 不同切入点的三种复兴模式 | 第212-214页 |
7.3.2 三种复兴模式的本质对比 | 第214-218页 |
7.4 实施方案在整体街区层面的规划策略 | 第218-223页 |
7.4.1“控制”开发强度与居住密度 | 第218-220页 |
7.4.2“打通”脉络,“延续”旧城肌理 | 第220-221页 |
7.4.3“激活”街区,“融入”城市生活 | 第221-223页 |
7.5 实施方案在具体空间层面的设计策略 | 第223-229页 |
7.5.1 车行交通组织 | 第223-224页 |
7.5.2 公共空间的设计 | 第224-226页 |
7.5.3 适应岭南气候的居住空间设计 | 第226页 |
7.5.4 精心设计的小户型居住空间 | 第226-227页 |
7.5.5 新旧建筑交融,延续场所精神 | 第227-229页 |
7.6 解放中路旧城复兴工程的遗憾和不足 | 第229-231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231-233页 |
结语 | 第233-238页 |
阶段性成果 | 第233-236页 |
创新内容 | 第236-237页 |
后续研究方向 | 第237-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4页 |
期刊论文 | 第238-239页 |
学术著作 | 第239-242页 |
学位论文 | 第242-243页 |
其他资料 | 第243-2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44-246页 |
致谢 | 第246-247页 |
附件 | 第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