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论文研究缘起第11页
    1.2 论文研究背景第11-15页
        1.2.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第11-12页
        1.2.2 成都城乡统筹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第12-14页
        1.2.3 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缺失第14-15页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3.1 论文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论文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论文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解析第16-21页
        1.4.1 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第16页
        1.4.2 论文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3 相关概念界定第17-21页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1-23页
        1.5.1 论文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2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第2章 邻里交往行为与交往空间关联性研究第23-36页
    2.1 行为与空间关联性第23页
        2.1.1 空间中的行为与行为特征第23页
        2.1.2 行为与空间环境相互作用第23页
    2.2 邻里交往行为特征与空间特征第23-33页
        2.2.1 人的交往心理第23-25页
        2.2.2 人的交往行为第25-28页
        2.2.3 交往空间物质实体特征第28-33页
    2.3 农村邻里交往行为与空间特征第33-36页
        2.3.1 农民传统交往特征第33-34页
        2.3.2 自然村落邻里交往空间界定第34页
        2.3.3 农村与城市两种邻里交往空间的对比第34-36页
第3章 成都平原自然村落邻里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36-63页
    3.1 成都平原自然村落—林盘概况第36-39页
        3.1.1 林盘聚落模式第36-38页
        3.1.2 影响林盘聚落形态形成的因素第38-39页
    3.2 成都平原自然村落调研概况第39-44页
        3.2.1 调研地点及内容第39-40页
        3.2.2 调研模式第40-41页
        3.2.3 村民基本信息总结分析第41-44页
    3.3 成都平原自然村落邻里交往空间特征调研分析第44-56页
        3.3.1 近宅半私密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44-50页
        3.3.2 村落半公共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50-56页
        3.3.3 村落公共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56页
    3.4 成都平原自然村落邻里交往行为调研分析第56-63页
        3.4.1 成都平原自然村落邻里交往现状第56-58页
        3.4.2 成都平原自然村落邻里交往行为特征分析第58-63页
第4章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63-95页
    4.1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概况第63-65页
        4.1.1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简介第63-64页
        4.1.2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第64-65页
        4.1.3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分类第65页
    4.2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调研概况第65-67页
        4.2.1 调研对象的选定第65-66页
        4.2.2 调研内容第66-67页
        4.2.3 调研模式与方法第67页
    4.3 花园镇永泉社区第67-75页
        4.3.1 社区概况第67-68页
        4.3.2 居民基本信息总结分析第68-70页
        4.3.3 永泉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70-75页
    4.4 唐昌镇战旗村第75-83页
        4.4.1 社区概况第75-76页
        4.4.2 居民基本信息总结分析第76-78页
        4.4.3 战旗村邻里交往空间调研分析第78-83页
    4.5 安德镇安龙村第83-89页
        4.5.1 社区概况第83-84页
        4.5.2 居民基本信息总结分析第84-86页
        4.5.3 安龙村邻里交往空间特征调研分析第86-89页
    4.6 调研结果比较与分析第89-94页
        4.6.1 村民基本信息比较第90-91页
        4.6.2 邻里交往行为比较第91-92页
        4.6.3 邻里交往空间比较第92-93页
        4.6.4 调研综合评价第93-94页
    4.7 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原则与策略第95-117页
    5.1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第95-97页
        5.1.1 空间体系第95-96页
        5.1.2 规划方面第96-97页
        5.1.3 建设方面第97页
    5.2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原则第97-99页
        5.2.1 集约化原则第97页
        5.2.2 以人为本,提高公众参与度第97-98页
        5.2.3 注重传统交往空间的延续第98-99页
        5.2.4 提供交往的机会第99页
        5.2.5 关注特定人群的交往需求第99页
        5.2.6 提高空间舒适性第99页
    5.3 成都平原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第99-116页
        5.3.1 邻里交往空间布局设计策略第99-106页
        5.3.2 邻里交往空间层次设计策略第106-107页
        5.3.3 邻里交往空间要素设计策略第107-116页
    5.4 小结第116-117页
第6章 结论第117-118页
    6.1 研究结论第117页
    6.2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附录Ⅰ 自然村落邻里交往行为调查表第123-125页
附录Ⅱ 农村新型社区邻里交往行为调查表第125-12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S公司并购Y公司的协同效应研究
下一篇:无籽刺梨酶法制汁工艺及果粉制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