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2.3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4 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3 已有文献评价 | 第18-20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共同缔造与社区营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37页 |
2.1 共同缔造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1 共同缔造的提出与早期实践 | 第22-23页 |
2.1.2 共同缔造的核心观点和目标 | 第23页 |
2.1.3“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发起 | 第23-24页 |
2.2“社区营造”相关概念 | 第24-27页 |
2.2.1 社区 | 第24-25页 |
2.2.2 社区发展 | 第25-26页 |
2.2.3 社区营造 | 第26-27页 |
2.3 现代“社区营造”的发展 | 第27-31页 |
2.3.1 日本社区营造发展脉络 | 第27-29页 |
2.3.2 台湾社区营造发展脉络 | 第29-31页 |
2.4“共同缔造”与“社区营造”的异同 | 第31-32页 |
2.4.1 相同的目标 | 第31页 |
2.4.2 相似的模式 | 第31页 |
2.4.3 不同的社会背景 | 第31-32页 |
2.5 社区营造基本方法 | 第32-34页 |
2.5.1 社区营造的起始阶段 | 第33-34页 |
2.5.2 社区营造的实施阶段 | 第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3章 厦门不同类型社区共同缔造案例调研与分析 | 第37-74页 |
3.1 城市老社区共同缔造模式及方法 | 第37-43页 |
3.1.1 振兴社区物质空间改造阶段的社区共同缔造过程 | 第37-39页 |
3.1.2 振兴社区的社区组织构建阶段 | 第39-40页 |
3.1.3 振兴社区共同缔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3.2 城市新社区共同缔造模式及方法 | 第43-47页 |
3.2.1 前埔北社区共同缔造过程 | 第43-44页 |
3.2.2 前埔北社区共同缔造方法分析 | 第44-46页 |
3.2.3 前埔北社区共同缔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3.3 村改居社区共同缔造模式及方法 | 第47-53页 |
3.3.1 曾厝垵社区共同缔造过程 | 第49-50页 |
3.3.2 曾厝垵共同缔造方法分析 | 第50-51页 |
3.3.3 曾厝垵共同缔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3.4 农村社区共同缔造模式及方法 | 第53-59页 |
3.4.1 青礁村院前社共同缔造过程 | 第53-56页 |
3.4.2 青礁村院前社共同缔造方法分析 | 第56-58页 |
3.4.3 青礁村院前社共同缔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3.5 厦门社区共同缔造现状 | 第59-61页 |
3.5.1 开始注重“自下而上”的规划方法 | 第59-60页 |
3.5.2 社区规划师的角色正在逐渐形成 | 第60页 |
3.5.3 开始社区共治模式的探索 | 第60-61页 |
3.6 厦门社区共同缔造现行模式 | 第61-62页 |
3.6.1 社区共同缔造起始阶段 | 第61页 |
3.6.2 社区共同缔造实施阶段 | 第61-62页 |
3.7 社区问卷调研、访谈与分析 | 第62-68页 |
3.7.1 社区满意度分析 | 第62-64页 |
3.7.2 参与度分析 | 第64-67页 |
3.7.3 社区环境评价分析 | 第67-68页 |
3.7.4 对不同社会角色访谈后的总结与分析 | 第68页 |
3.8 厦门社区共同缔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 | 第68-72页 |
3.8.1 规划过程中居民的参与面还不够广泛,不够深入 | 第68-69页 |
3.8.2 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社区总体规划和统筹 | 第69-70页 |
3.8.3 规划实施过程中还未形成“下上结合”的成熟模式 | 第70-71页 |
3.8.4 开展社区共同缔造后,仍然没能建立起“熟人社会” | 第71页 |
3.8.5 社区可持续发展上还应继续加强 | 第71-7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厦门社区共同缔造规划方法建构 | 第74-104页 |
4.1 日本、台湾地区社区营造对厦门社区共同缔造方法的借鉴 | 第74-77页 |
4.1.1 规划阶段 | 第74-75页 |
4.1.2 规划实施阶段 | 第75-77页 |
4.2 厦门社区共同缔造模式建构 | 第77-80页 |
4.2.1 规划阶段 | 第77页 |
4.2.2 规划实施阶段 | 第77-80页 |
4.3 面临不同问题社区共同缔造规划方法 | 第80-102页 |
4.3.1“环境危机”下社区共同缔造规划方法 | 第80-85页 |
4.3.2“文化消失”下社区共同缔造规划方法 | 第85-91页 |
4.3.3“社会发展”下社区共同缔造规划方法 | 第91-98页 |
4.3.4“人本社会”下社区共同缔造规划方法 | 第98-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对厦门社区共同缔造模式的改进策略 | 第104-116页 |
5.1 社区共同缔造起始阶段改进策略 | 第104-107页 |
5.1.1 改变政府选定试点社区的社区共同缔造发起模式 | 第104-105页 |
5.1.2 改变制定社区共同缔造总体目标的方式 | 第105-106页 |
5.1.3 尝试拟定可持续的社区发展计划 | 第106-107页 |
5.2 社区共同缔造实施阶段改进对策 | 第107-111页 |
5.2.1 改变以物质空间改造为目的的社区共同缔造模式 | 第107-109页 |
5.2.2 改变“短时间、出成果”的模式 | 第109-110页 |
5.2.3 时刻反思社区共同缔造的过程 | 第110-111页 |
5.3 社区共同缔造过程中应注重的原则 | 第111-113页 |
5.3.1 运用“下上结合”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 第111-112页 |
5.3.2 居民、规划师和政府部门三者的“角色转换” | 第112页 |
5.3.3 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维护 | 第112-113页 |
5.3.4 以问题为导向,保持对社区问题的持续关注 | 第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116-117页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录A:社区共同缔造问卷 | 第124-125页 |
附录B:是否支持开放式社区问卷 | 第125-126页 |
附录C:访谈记录 | 第126-13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