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 1.2.1 土壤侵蚀植被因子研究 | 第13-16页 |
| 1.2.2 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 | 第16页 |
| 1.2.3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预处理 | 第19-31页 |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2.1.2 自然概况 | 第19-20页 |
| 2.1.3 植被与水土流失概况 | 第20-21页 |
| 2.2 基础数据 | 第21页 |
| 2.3 数据处理 | 第21-31页 |
| 2.3.1 Landsat 8影像数据处理 | 第21-25页 |
| 2.3.2 SRTM-DEM数据处理 | 第25-28页 |
| 2.3.3 降水数据处理 | 第28页 |
| 2.3.4 土地利用数据处理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NDVI植被盖度与结构性植被盖度的提取 | 第31-40页 |
| 3.1 NDVI植被盖度的提取 | 第31-34页 |
| 3.2 结构性植被盖度的提取 | 第34-36页 |
| 3.3 结构性植被盖度与NDVI植被盖度的比较分析 | 第36-38页 |
| 3.3.1 统计参数和空间分布比较分析 | 第36页 |
| 3.3.2 盖度分级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 3.3.3 不同结构类型植被两种盖度的对比 | 第37-38页 |
| 3.4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土壤侵蚀评价影响因子提取 | 第40-53页 |
| 4.1 降雨因子 | 第40-42页 |
| 4.1.1 降雨侵蚀力概念 | 第40页 |
| 4.1.2 降雨侵蚀力因子的计算 | 第40-41页 |
| 4.1.3 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插值 | 第41-42页 |
| 4.2 土壤可蚀性因子 | 第42-44页 |
| 4.2.1 土壤可蚀性概念 | 第42-43页 |
| 4.2.2 土壤可蚀性因子的计算 | 第43-44页 |
| 4.3 地形因子 | 第44-46页 |
| 4.3.1 坡度坡长因子概念 | 第44页 |
| 4.3.2 坡度坡长因子的计算 | 第44-46页 |
| 4.4 植被因子 | 第46-50页 |
| 4.4.1 覆盖与管理因子概念 | 第46-47页 |
| 4.4.2 覆盖与管理因子的计算 | 第47-50页 |
| 4.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 第50-51页 |
| 4.5.1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概念 | 第50页 |
| 4.5.2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计算 | 第50-51页 |
| 4.6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基于USLE模型的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 第53-59页 |
| 5.1 土壤侵蚀风险分级评价 | 第53-57页 |
| 5.2 土壤侵蚀实测验证 | 第57-58页 |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2. 讨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