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医用纯Ti与生物高分子材料PET激光微连接实验与仿真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课题研究背景第15-19页
        1.2.1 T_I合金的性能及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第15-16页
        1.2.2 高分子材料PET的性能及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第16页
        1.2.3 金属与高分子材料微连接技术第16-18页
        1.2.4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3 激光微连接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1 高分子材料激光微连接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2 T_I及T_I合金的激光微连接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3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的激光微连接第21-22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2-24页
第二章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激光微连接基础第24-38页
    2.1 物质与激光的相互作用第24-25页
    2.2 高分子材料的热学和光学性能第25-29页
        2.2.1 高分子材料的热学性能第26-29页
        2.2.2 高分子材料的光学性能第29页
    2.3 金属材料的热学和光学性能第29-31页
        2.3.1 金属材料的热学性能第30页
        2.3.2 金属材料的光学性能第30-31页
    2.4 激光微连接的分类和特点第31-32页
    2.5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激光微连接的设备与材料第32-35页
        2.5.1 激光器的介绍第32-33页
        2.5.2 本文实验用激光器第33-35页
        2.5.3 材料的选择第35页
    2.6 激光微连接夹具设计第35-36页
    2.7 激光微连接方法的选择第36-37页
    2.8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激光微连接实验研究第38-57页
    3.1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激光微连接实验准备第38-40页
        3.1.1 设备及材料的准备第38-39页
        3.1.2 实验总体思路第39页
        3.1.3 焊接件的测试方法第39-40页
    3.2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激光微连接实验设计第40-43页
        3.2.1 响应曲面实验法介绍第40-41页
        3.2.2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第41-43页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3-46页
        3.3.1 焊缝宽度的方差分析及数学模型第43-44页
        3.3.2 抗剪力的方差分析及数学模型第44-46页
    3.4 实验结果研究第46-53页
        3.4.1 工艺参数对焊缝宽度的影响第46-49页
        3.4.2 工艺参数对抗剪力的影响第49-53页
    3.5 优化数学模型第53-54页
    3.6 模型验证第54-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激光微连接机理研究第57-68页
    4.1 检测及分析连接区域第57-66页
        4.1.1 宏观形貌第57-58页
        4.1.2 元素分析第58-60页
        4.1.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60-63页
        4.1.4 激光拉曼普分析第63-66页
    4.2 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激光微连接的连接机理第66页
    4.3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激光微连接的温度场有限元仿真分析第68-87页
    5.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简介第68-70页
        5.1.1 有限元法介绍第68-69页
        5.1.2 ANSYS软件简介第69-70页
    5.2 激光微连接温度场理论第70-73页
        5.2.1 焊接温度场的基本方程第70-71页
        5.2.2 非线性瞬态温度场热传导的有限元求解第71-73页
    5.3 温度场有限元模拟过程第73-82页
        5.3.1 建模第73-77页
        5.3.2 温度场求解第77-81页
        5.3.3 温度场后处理第81-82页
    5.4 激光微连接温度场的变化规律第82-84页
        5.4.1 整体温度场的分布第82-83页
        5.4.2 焊件上各节点的温度时间变化历程第83-84页
    5.5 仿真模型验证第84-86页
        5.5.1 仿真温度场与红外热像仪测试结果对比第84-86页
        5.5.2 仿真焊缝宽度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第86页
    5.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全文总结第87-88页
    工作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第94-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铒镱共掺光纤的1μm/1.5μm双波长脉冲光纤激光器特性研究
下一篇:手持望远镜稳像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