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及超疏水/超疏油现象 | 第11-17页 |
1.1.1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 | 第11页 |
1.1.2 超疏水现象 | 第11-13页 |
1.1.3 超疏油现象 | 第13-16页 |
1.1.4 超疏水/超疏油表面的应用 | 第16-17页 |
1.2 超疏水/超疏油表面的制备技术 | 第17-24页 |
1.2.1 热氧化法 | 第17-18页 |
1.2.2 涂层法 | 第18-19页 |
1.2.3 阳极氧化法 | 第19-20页 |
1.2.4 电化学沉积法 | 第20-22页 |
1.2.5 化学沉积法 | 第22-23页 |
1.2.6 组合法 | 第23-24页 |
1.3 化学/电化学刻蚀法制备超疏水/超疏油表面 | 第24-26页 |
1.3.1 化学刻蚀法 | 第24-25页 |
1.3.2 电化学刻蚀法 | 第25-26页 |
1.4 主要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7-29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2 表面润湿性基础理论 | 第29-35页 |
2.1 静态表征-接触角 | 第29-31页 |
2.1.1 Young’s模型 | 第29-30页 |
2.1.2 Wenzel模型 | 第30-31页 |
2.1.3 Cassie模型 | 第31页 |
2.2 动态表征-滚动角 | 第31-32页 |
2.3 润湿性的表征与测试 | 第32-33页 |
2.4 超疏表面的性能评价 | 第33-35页 |
2.4.1 常用评价方式 | 第33-34页 |
2.4.2 热震试验 | 第34-35页 |
3 化学刻蚀法制备超疏水表面试验研究 | 第35-45页 |
3.1 试验部分 | 第35-37页 |
3.1.1 试验试剂与材料 | 第35-36页 |
3.1.2 试样制备方法 | 第36-37页 |
3.1.3 试样表征与测试 | 第37页 |
3.2 微观形貌特征 | 第37-40页 |
3.3 润湿特性分析 | 第40-41页 |
3.4 热震试验研究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电化学刻蚀法制备超疏水表面试验研究 | 第45-57页 |
4.1 试验部分 | 第45-47页 |
4.1.1 试验试剂与材料 | 第45页 |
4.1.2 试样制备方法 | 第45页 |
4.1.3 试样表征与测试 | 第45-47页 |
4.2 表面形貌特征 | 第47-50页 |
4.3 润湿特性分析 | 第50-53页 |
4.3.1 蚀刻电流密度对表面润湿特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2 蚀刻时间对表面润湿特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热震试验研究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电化学刻蚀-沸水处理组合法制备超疏油表面试验研究 | 第57-67页 |
5.1 试验部分 | 第57-59页 |
5.1.1 试验试剂与材料 | 第57页 |
5.1.2 试样的制备方法 | 第57-58页 |
5.1.3 试样表征与测试 | 第58-59页 |
5.2 表面形貌特征 | 第59-60页 |
5.3 润湿特性分析 | 第60-63页 |
5.4 热震试验研究 | 第63-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