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花岗岩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6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岩石力学试验研究第11-12页
        1.2.2 岩石变形破坏、力学强度研究第12-13页
        1.2.3 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4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2章 坝址区花岗岩深部变形破裂概况第16-34页
    2.1 地质背景第16-22页
        2.1.1 地形地貌第16-17页
        2.1.2 地层岩性第17页
        2.1.3 地质构造第17-22页
    2.2 河谷演化第22-29页
        2.2.1 夷平面第23-25页
        2.2.2 阶地第25-27页
        2.2.3 坝址区河谷发育历史第27-29页
    2.3 地应力特征第29页
    2.4 深部变形破裂基本特征第29-32页
        2.4.1 变形破坏特征第29-31页
        2.4.2 发育分布特征第31-32页
    2.5 深部变形破裂成因机制分析第32-34页
        2.5.1 地质环境第32-33页
        2.5.2 成因机制第33-34页
第3章 花岗岩加卸载试验方案设计第34-42页
    3.1 花岗岩矿物成分鉴定第34-37页
    3.2 花岗岩岩石试样制作与检测第37-39页
        3.2.1 岩石试样制备第37页
        3.2.2 试样均匀性检测第37-39页
    3.3 花岗岩岩石三轴试验准备第39-42页
        3.3.2 岩石试验设备第39页
        3.3.3 岩石试验方案设计依据第39-40页
        3.3.4 岩石试验方案第40-42页
第4章 花岗岩加卸载试验成果分析第42-50页
    4.1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计算第42-43页
        4.1.1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第42-43页
        4.1.2 岩石强度参数第43页
    4.2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第43-46页
        4.2.1 强度特征第43-45页
        4.2.2 变形特征第45-46页
    4.3 循环加、卸载试验第46-50页
        4.3.1 强度特征第46页
        4.3.2 变形特征第46-50页
第5章 花岗岩峰前弹性模量演化规律研究第50-75页
    5.1 弹性模量确定方法第50-52页
    5.2 天然干燥状态下切线弹性模量的演化第52-61页
    5.3 饱和状态下切线弹性模量的演化第61-70页
    5.4 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第70-74页
        5.4.1 不同围压下单次回滞环弹性模量变化规律第70-72页
        5.4.2 不同围压下弹性模量随加卸载循环次数的变化规律第72-74页
    5.5 小结第74-75页
第6章 花岗岩岩石能量演化规律及能量准则第75-85页
    6.1 岩石的能量特征第75-79页
        6.1.1 应力功、可释放应变能和耗散能计算第75-76页
        6.1.2 饱和岩样能量演化规律第76-77页
        6.1.3 天然干燥岩样能量演化规律第77-79页
    6.2 岩石的损伤分析第79-81页
        6.2.1 损伤变量第79页
        6.2.2 基于三维Griffith强度准则的微元强度第79-80页
        6.2.3 基于Weibull分布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第80-81页
    6.3 围压对岩石能量演化规律影响第81-82页
    6.4 基于损伤本构模型的能量屈服准则第82-85页
结论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Nb管线钢焊接HAZ组织性能及NbC溶解析出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三电平变换器的模块化UPS关键技术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