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钢管抗滑桩(群)-土复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微型钢管桩抗滑结构的理论计算 | 第19-29页 |
2.1 合理桩间距的理论计算 | 第20-25页 |
2.1.1 土拱效应 | 第20页 |
2.1.2 计算模型 | 第20-22页 |
2.1.3 合理拱轴线方程 | 第22-23页 |
2.1.4 拱高 | 第23页 |
2.1.5 计算过程 | 第23-25页 |
2.2 组合桩的内力计算 | 第25-29页 |
2.2.1 单桩承载力 | 第25-26页 |
2.2.2 组合桩内力计算 | 第26-29页 |
第3章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9-55页 |
3.1 试验目的和原理 | 第29-30页 |
3.2 相似准则与几何比尺的选定 | 第30-32页 |
3.3 参考的工程案例概况 | 第32页 |
3.4 模型试验材料设计 | 第32-36页 |
3.4.1 模型桩设计 | 第32-33页 |
3.4.2 岩土体模型材料设计 | 第33-35页 |
3.4.3 桩头承台板设计 | 第35页 |
3.4.4 模型桩间距的设置 | 第35-36页 |
3.5 模型试验装置 | 第36-41页 |
3.5.1 剪切系统 | 第36-38页 |
3.5.2 加载系统 | 第38-41页 |
3.6 量测系统 | 第41-43页 |
3.6.1 传感器与采集仪器 | 第41-42页 |
3.6.2 传感器布置设计 | 第42-43页 |
3.7 传感器的标定 | 第43-49页 |
3.7.1 应变采集箱 | 第43-44页 |
3.7.2 应变片 | 第44-47页 |
3.7.3 土压力计 | 第47-48页 |
3.7.4 位移计 | 第48-49页 |
3.8 模型施工 | 第49-55页 |
3.8.1 制作模型钢管 | 第49-51页 |
3.8.2 浇筑基岩 | 第51页 |
3.8.3 铺设滑带土 | 第51-52页 |
3.8.4 铺滑体土 | 第52-53页 |
3.8.5 灌浆 | 第53页 |
3.8.6 浇筑承台板 | 第53页 |
3.8.7 完善量测系统 | 第53-55页 |
第4章 试验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第55-59页 |
4.1 模型桩的弹性模量 | 第55-57页 |
4.1.1 方法一 | 第55-56页 |
4.1.2 方法二 | 第56-57页 |
4.2 土体的c、φ值 | 第57-59页 |
第5章 试验加载制度及过程 | 第59-64页 |
5.1 试验加载制度 | 第59-62页 |
5.1.1 单向低周往复加载制度 | 第59-61页 |
5.1.2 本试验采用的加载制度 | 第61页 |
5.1.3 采集桩-土结构两种状态的数据 | 第61-62页 |
5.2 试验过程 | 第62-64页 |
5.2.1 初始位置平衡 | 第62页 |
5.2.2 加载过程 | 第62-63页 |
5.2.3 结束加载 | 第63-64页 |
第6章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80页 |
6.1 桩的响应 | 第64-73页 |
6.1.1 桩弯矩 | 第64-68页 |
6.1.2 桩轴力 | 第68-72页 |
6.1.3 桩承台板位移 | 第72-73页 |
6.2 土体的响应 | 第73-76页 |
6.3 桩-土结构的承载力和耗能特性及破坏特征 | 第76-80页 |
6.3.1 桩-土结构承载力和耗能特性 | 第76-77页 |
6.3.2 土体破坏特征 | 第77-79页 |
6.3.3 桩破坏特征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