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论文

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第12-14页
        1.2.2 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的相关研究第14-16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文章的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的形成第19-34页
    2.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成因第19-26页
        2.1.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第19-21页
        2.1.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类别第21-24页
        2.1.3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特征第24-26页
    2.2 博弈论视角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分析第26-31页
        2.2.1 债券相关参与人三方博弈模型第26-28页
        2.2.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人之间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第28-29页
        2.2.3 发行人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混合博弈模型第29-31页
    2.3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第31-34页
        2.3.1 资产规模第31页
        2.3.2 股权波动率第31-32页
        2.3.3 企业负债第32-34页
第3章 基于KMV模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第34-44页
    3.1 KMV模型的选择第34-38页
        3.1.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第34-35页
        3.1.2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第35-37页
        3.1.3 KMV模型的构建第37-38页
    3.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指标的确定第38-41页
        3.2.1 资产波动率的测度第38-39页
        3.2.2 股权波动率的测度第39-40页
        3.2.3 违约距离的测量第40-41页
    3.3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的测度第41-44页
        3.3.1 发债企业相依违约的计算分析第41-42页
        3.3.2 集合债券主体违约信用风险计量第42-44页
第4章 基于KMV模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实证分析第44-58页
    4.1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第44-51页
        4.1.1 集合债券中小企业数据来源第44页
        4.1.2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样本的选取第44-45页
        4.1.3 实证数据及计算第45-51页
    4.2 违约距离的实证分析第51-54页
        4.2.1 违约距离的实证结果第51页
        4.2.2 违约距离的显著性检验第51-53页
        4.2.3 违约距离与资产规模的关系分析第53页
        4.2.4 违约距离与股权波动的关系分析第53-54页
    4.3 违约概率的实证分析第54-56页
        4.3.1 违约概率的实证结果第54-55页
        4.3.2 实证结果有效性分析第55-56页
        4.3.3 违约概率在中小企业的适用性第56页
    4.4 KMV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第56-58页
第5章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风险控制的措施建议第58-63页
    5.1 加强内部自我控制第58-59页
        5.1.1 推进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建立第58页
        5.1.2 保持企业运营稳定第58-59页
        5.1.3 控制企业负债规模第59页
    5.2 完善政府监督机制第59-61页
        5.2.1 完善中小企业债券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准入门槛设置第59-60页
        5.2.2 强化债券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责任第60-61页
    5.3 建立健全的市场第61-63页
        5.3.1 强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担保市场的建设第61-62页
        5.3.2 建立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第62页
        5.3.3 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流通市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第67-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下一篇: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