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1页 |
1.1 非平衡凝固技术的发展 | 第11-14页 |
1.1.1 深过冷快速凝固技术 | 第12-14页 |
1.1.2 激冷快速凝固技术 | 第14页 |
1.2 非平衡凝固理论 | 第14-31页 |
1.2.1 非平衡凝固形核理论(经典形核理论) | 第15-16页 |
1.2.2 非平衡凝固晶体生长理论 | 第16-31页 |
1.3 非平衡凝固组织形成机制 | 第31-34页 |
1.4 快速凝固组织再结晶 | 第34-39页 |
1.4.1 过冷熔体凝固组织再结晶 | 第35页 |
1.4.2 快速凝固组织应力累积模型 | 第35-38页 |
1.4.3 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1.5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39-40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第2章 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 | 第41-49页 |
2.1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41-45页 |
2.1.1 合金系的选择 | 第41页 |
2.1.2 净化剂的选择 | 第41-42页 |
2.1.3 实验设备 | 第42-43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2 组织分析 | 第45-47页 |
2.2.1 金相分析 | 第45页 |
2.2.2 EBSD分析 | 第45-47页 |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7页 |
2.2.4 透射分析 | 第47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47-49页 |
第3章 合金熔体的净化和深过冷 | 第49-58页 |
3.1 影响合金熔体净化效果的因素 | 第49-52页 |
3.2 合金获得稳定过冷度的物理-化学因素 | 第52-54页 |
3.2.1 合金熔体、熔融玻璃与净化气氛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 第52页 |
3.2.2 熔融玻璃净化机制 | 第52-54页 |
3.2.3 循环过热净化 | 第54页 |
3.3 超过冷的物理机制 | 第54-56页 |
3.4 Co-20at.%Pd合金熔体的深过冷/超过冷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过冷二元合金凝固组织演化规律 | 第58-73页 |
4.1 Co-20at.%Pd合金系的超过冷度 | 第58-59页 |
4.2 过冷合金系的凝固组织 | 第59-68页 |
4.2.1 快速凝固组织演化 | 第59-65页 |
4.2.2 过冷合金熔体中的枝晶生长 | 第65-68页 |
4.3 回复/再结晶过程的发生与抑制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3页 |
第5章 过冷二元合金凝固组织细化机制 | 第73-90页 |
5.1 合金晶粒细化组织特点 | 第73-74页 |
5.2 合金晶粒细化机制 | 第74-88页 |
5.2.1 低过冷度区间的枝晶熔断 | 第74-76页 |
5.2.2 过冷熔体快速凝固过程中的应力累积 | 第76-79页 |
5.2.3 碎断枝晶的再结晶和第二类细化组织的形成 | 第79-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6章 过冷二元合金快速凝固组织再结晶 | 第90-105页 |
6.1 过冷熔体再辉特点及其凝固组织 | 第90-95页 |
6.1.1 自由冷却合金凝固组织 | 第91-92页 |
6.1.2 快淬合金凝固组织 | 第92-95页 |
6.2 快淬合金凝固组织再结晶 | 第95-98页 |
6.3 过冷快淬合金凝固组织梯度 | 第98-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