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思想渊源 | 第15-20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5-17页 |
2.1.1 对“错误”的概念解析 | 第15-17页 |
2.1.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理论渊源追溯 | 第17-20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其重要的哲学基础 | 第17-18页 |
2.2.2 中国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 | 第18-20页 |
3.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阶段分析与内涵概括 | 第20-30页 |
3.1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萌芽时期(1919 年—1927 年) | 第20-22页 |
3.1.1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蕴藏着毛泽东的错误观 | 第20-21页 |
3.1.2 农民运动考察的过程中体现着毛泽东的错误观 | 第21-22页 |
3.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形成时期(1927 年—1937 年) | 第22-25页 |
3.2.1 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的错误观 | 第22-23页 |
3.2.2 反对“本本主义”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的错误观 | 第23-25页 |
3.3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发展时期(1937 年—1949 年) | 第25-27页 |
3.3.1 抗日战争过程中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发展 | 第26页 |
3.3.2 解放战争过程中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发展 | 第26-27页 |
3.4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深化时期(1949 年—1956 年) | 第27-30页 |
3.4.1“三反”“五反”对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深化 | 第28页 |
3.4.2“论十大关系”和“十年总结”对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深化 | 第28-30页 |
4.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逻辑结构与本质特征 | 第30-40页 |
4.1 毛泽东对“错误”问题的逻辑分析 | 第30-38页 |
4.1.1 毛泽东对错误的性质和根源的阐释 | 第30-32页 |
4.1.2 毛泽东对错误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 | 第32-33页 |
4.1.3 毛泽东判断和辨别错误的标准 | 第33-34页 |
4.1.4 毛泽东纠正错误的原则和方法 | 第34-36页 |
4.1.5 毛泽东对待错误的科学态度 | 第36-37页 |
4.1.6 毛泽东对错误的总结和预防 | 第37-38页 |
4.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本质特征 | 第38-40页 |
4.2.1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 | 第38页 |
4.2.2 注重调查、深入分析、提供正确的方法 | 第38-39页 |
4.2.3 团结一致、适可而止、为革命实践鼓劲 | 第39页 |
4.2.4 艺术特色、以理服人、沟通交流是关键 | 第39-40页 |
5.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当代价值 | 第40-49页 |
5.1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理论价值 | 第40-43页 |
5.1.1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理论地位 | 第40-41页 |
5.1.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人学意蕴 | 第41-42页 |
5.1.3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认识论意义 | 第42页 |
5.1.4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方法论意义 | 第42-43页 |
5.2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错误观的实践价值 | 第43-49页 |
5.2.1 对继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意义 | 第43-44页 |
5.2.2 对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借鉴意义 | 第44-46页 |
5.2.3 对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教育意义 | 第46-47页 |
5.2.4 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 第47-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