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临床研究 | 第9-1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9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9页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9-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一)临床病例分组 | 第10-11页 |
(二)实验流程 | 第11页 |
(三)药物、仪器及试剂 | 第11-12页 |
(四)方法与步骤 | 第12-13页 |
(五)观察指标 | 第13-14页 |
(六)统计学分析 | 第14页 |
三、一般资料 | 第14-15页 |
(一)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第14页 |
(二)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14页 |
(三)两组患者病史比较 | 第14-15页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肾阴虚证候积分比较 | 第15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5-19页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阴虚症候积分比较 | 第15页 |
(二)两组患者Gn用量及Gn天数比较 | 第15-16页 |
(三)两组患者HCG注射日激素水平比较 | 第16页 |
(四)两组患者取卵数、优质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较 | 第16-17页 |
(五)两组患者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比较 | 第17页 |
(六)两组患者卵巢颗粒细胞FADD、caspase-3 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17页 |
(七)Fas信号转导通路关键效应分子蛋白的表达: | 第17-19页 |
讨论 | 第19-29页 |
一、肾为藏精之处而主生殖 | 第19-22页 |
(一)经典之“精”,当别其指 | 第19页 |
(二)顺流寻源,肾为先天之主宰 | 第19-20页 |
(三)天癸之于月经,“天水”之控阀 | 第20-21页 |
(四)卵巢为生殖之肾 | 第21-22页 |
二、万物阴阳,消长相依 | 第22-23页 |
三、谨遵“血本”以调制,顾护精血复常态 | 第23-24页 |
四、以“后天”之养资先天,三脏并调而当谋重 | 第24页 |
五、降调节后出现相关肾虚症候简析 | 第24-25页 |
六、应因而治,复其平和之态 | 第25-26页 |
七、从卵巢为生殖之肾角度探讨FADD对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一)Fas信号转导通路与FADD | 第26-27页 |
(二)肾阴亏虚与颗粒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 | 第27页 |
八、简析肾阴虚不孕患者应用六味地黄颗粒后对FADD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一)百年古方应证之今用 | 第27-28页 |
(二)基于FADD探讨六味地黄颗粒改善肾阴虚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综述 | 第36-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论文著作 | 第52-56页 |
科研课题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