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Android平台以及其安全机制 | 第14-21页 |
2.1 Android的系统架构 | 第14-16页 |
2.1.1 应用层 | 第14-15页 |
2.1.2 Frame Work层 | 第15页 |
2.1.3 链接库与Android运行时层 | 第15-16页 |
2.1.4 Linux内核层 | 第16页 |
2.2 Android安全机制 | 第16-20页 |
2.2.1 自主访问控制机制 | 第16-17页 |
2.2.2 沙箱机制 | 第17-18页 |
2.2.3 Permission控制机制 | 第18-19页 |
2.2.4 应用签名机制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窃取隐私恶意应用的检测方法 | 第21-46页 |
3.1 Android系统上的隐私信息 | 第21-23页 |
3.2 基于Apriori算法生成伪恶意权限组合 | 第23-28页 |
3.2.1 Apriori算法介绍 | 第23-24页 |
3.2.2 生成伪恶意权限组合 | 第24-28页 |
3.3 基于应用恶意度的检测方法 | 第28-34页 |
3.3.1 检测方法的设计思路 | 第28-29页 |
3.3.2 检测方法的实现 | 第29-32页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3.4 基于邻近性离群点检测算法的检测方法 | 第34-43页 |
3.4.1 基于邻近性的离群点检测算法 | 第35页 |
3.4.2 加权的杰卡德距离 | 第35-37页 |
3.4.3 检测方法的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3.4.4 检测方法的实现 | 第38-41页 |
3.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5 隐私权限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3-45页 |
3.5.1 Content Provider保存隐私权限设置 | 第43-44页 |
3.5.2 隐私权限控制模块的设计 | 第44页 |
3.5.3 隐私权限审核模块的设计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检测方法和隐私权限控制系统在Android上的实现 | 第46-61页 |
4.1 搭建源码编译环境 | 第46-48页 |
4.1.1 下载Android源码 | 第46-47页 |
4.1.2 编译Android源码 | 第47-48页 |
4.2 检测方法的实现 | 第48-53页 |
4.2.1 数据对象集的预处理 | 第48-50页 |
4.2.2 基于近邻的离群点检测方法的实现 | 第50-53页 |
4.3 隐私权限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53-59页 |
4.3.1 隐私权限控制模块的实现 | 第54-57页 |
4.3.2 隐私权限审核模块的实现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61-64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