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3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使命与历史使命 | 第17页 |
2.1.2 大学生历史使命 | 第17-18页 |
2.1.3 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马克思主义使命观 | 第18-19页 |
2.2.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第19-21页 |
2.2.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3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的内容 | 第22-26页 |
2.3.1 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 第22-24页 |
2.3.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 第24-25页 |
2.3.3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 第25页 |
2.3.4 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担当精神教育 | 第25-26页 |
2.4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2.4.1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 第26-27页 |
2.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的必然选择 | 第27-28页 |
2.4.3 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的必要手段 | 第28页 |
2.4.4 迎接中国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9页 |
3.1 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1.1 大学生对历史使命认知存在偏差 | 第30页 |
3.1.2 大学生对历史使命教育接受度较低 | 第30-31页 |
3.1.3 家庭教育中对历史使命教育的忽视 | 第31页 |
3.1.4 家庭教育培养目标过于功利化 | 第31-32页 |
3.1.5 高校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 | 第32页 |
3.1.6 高校教育载体缺乏全面性 | 第32-33页 |
3.1.7 社会教育与家庭、高校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 第33页 |
3.2 当代学生历史使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3-38页 |
3.2.1 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特点 | 第33-34页 |
3.2.2 大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认知不清 | 第34-35页 |
3.2.3 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 | 第35页 |
3.2.4 高校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 第35-36页 |
3.2.5 高校历史使命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 第36-37页 |
3.2.6 社会消极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 第37页 |
3.2.7 互联网+时代的负面作用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对策 | 第39-49页 |
4.1 激发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 | 第39-42页 |
4.1.1 倡导大学生人文关怀原则 | 第39-40页 |
4.1.2 尊重大学生使命主体地位 | 第40页 |
4.1.3 引导大学生正确界定社会角色 | 第40页 |
4.1.4 培养大学生理性人格 | 第40-41页 |
4.1.5 激发大学生使命主题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 第41-42页 |
4.2 营造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 | 第42-43页 |
4.2.1 坚持家庭中主流价值观不动摇 | 第42-43页 |
4.2.2 加强家庭教育中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统一 | 第43页 |
4.3 丰富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方式方法 | 第43-47页 |
4.3.1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3-44页 |
4.3.2 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历史使命教育载体 | 第44页 |
4.3.3 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者的专业素养 | 第44-45页 |
4.3.4 增加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的专业课程 | 第45页 |
4.3.5 利用榜样力量树立大学生历史使命理想 | 第45-46页 |
4.3.6 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 | 第46-47页 |
4.4 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 第47-48页 |
4.4.1 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 第47页 |
4.4.2 改善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 | 第47-48页 |
4.4.3 构建大学生历史使命教育的合力机制 | 第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