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动因与研究目标 | 第8-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记忆理论与文学 | 第14-21页 |
一、记忆理论中的记忆类型 | 第14-19页 |
(一) 个人记忆和世代记忆 | 第14-15页 |
(二) 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 | 第15-17页 |
(三) 创伤记忆 | 第17-19页 |
二、文学作为记忆的媒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2000年之后的德国反思文学 | 第21-52页 |
一、《以我的哥哥为例》 | 第21-30页 |
(一) 战后一代作为叙述者的家族回忆 | 第22-25页 |
(二) 虚实并举的历史记忆——日记和书信 | 第25-28页 |
(三) 关于汉堡大轰炸的创伤记忆 | 第28-30页 |
二、《蟹行》 | 第30-40页 |
(一) 三代并存的家族史记忆 | 第31-35页 |
(二) 虚实并举的历史记忆——古斯特洛夫号 | 第35-37页 |
(三) 关于遇难者和幸存者的创伤记忆叙述 | 第37-40页 |
三、《午间女人》 | 第40-52页 |
(一) 以战争经历者为主线的家族记忆 | 第40-42页 |
(二) 虚实并举的历史记忆——纳粹时期 | 第42-46页 |
(三) 关于德国犹太人和德国女性的创伤记忆 | 第46-52页 |
第三章 2000年之后德国反思文学的历史记忆新模式 | 第52-58页 |
一、以家族史为主的回忆方式 | 第52-53页 |
二、虚实结合的情节构成 | 第53-55页 |
三、从“受害者”视角出发的创伤记忆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历史记忆新模式的意义 | 第58-67页 |
一、铭记历史 | 第58-61页 |
(一) 从个人记忆到世代记忆 | 第58-59页 |
(二) 从家族记忆到集体记忆 | 第59-61页 |
二、自我救赎 | 第61-67页 |
(一) 对历史罪责的重新反思 | 第61-64页 |
(二) 对德国人身份认同的补充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