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1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光催化 | 第8-13页 |
1.2.1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 | 第8-10页 |
1.2.2 半导体光催化原理 | 第10页 |
1.2.3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10-13页 |
1.2.3.1 环境领域 | 第10-11页 |
1.2.3.2 能源领域 | 第11-13页 |
1.3 铜基光催化剂的简介 | 第13-18页 |
1.3.1 CuO光催化剂的纳米结构 | 第13-14页 |
1.3.2 Cu(OH)PO_4光催化剂的纳米结构 | 第14-15页 |
1.3.3 CuO光催化剂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15-18页 |
1.3.3.1 水热合成法 | 第15页 |
1.3.3.2 基于溶液的化学沉淀法 | 第15-16页 |
1.3.3.3 前体的固态热转化法 | 第16页 |
1.3.3.4 电化学法 | 第16-18页 |
1.3.3.5 热氧化法 | 第18页 |
1.3.3.6 其他合成方法 | 第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不同CuO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 第21-37页 |
2.1 背景 | 第21-22页 |
2.2 实验 | 第22-26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页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3 催化剂表征 | 第23-26页 |
2.2.3.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3页 |
2.2.3.2 扫描电镜(SEM) | 第23页 |
2.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23-25页 |
2.2.3.4 低温N_2吸-脱附测试--比表面积和孔径测试(BET) | 第25-26页 |
2.2.4 催化剂活性测试方法 | 第26页 |
2.3 CuO光催化剂的特征 | 第26-29页 |
2.4 铜离子浓度对CuO形貌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乌洛托品的添加量和反应温度对稻草捆状CuO的影响 | 第30-32页 |
2.6 稻草捆状CuO的生长机理探究 | 第32-33页 |
2.7 稻草捆状CuO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3-36页 |
2.8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不同Cu(OH)PO_4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 第37-47页 |
3.1 背景 | 第37页 |
3.2 实验 | 第37-39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页 |
3.2.3 催化剂表征 | 第38页 |
3.2.4 催化剂活性测试方法 | 第38页 |
3.2.5 理论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3.3 前驱体溶液的浓度对样品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Cu(OH)PO_4的生长机理探究 | 第40-42页 |
3.5 羟基对Cu(OH)PO_4能带和电子结构的影响 | 第42-45页 |
3.6 羟基对Cu(OH)PO_4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7 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4.1 总结 | 第47页 |
4.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件 | 第64-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