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开原市新型城镇化空间组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1 国家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推进第14页
        1.1.2《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布实施第14-15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研究对象界定第15-16页
    1.4 相关概念解析第16-19页
        1.4.1 城市化与城镇化第16-17页
        1.4.2 新型城镇化第17-18页
        1.4.3 空间组织第18-19页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5页
        1.5.1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0页
        1.5.2 国内研究进展第20-25页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5-27页
        1.6.1 研究内容第25页
        1.6.2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7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第27-30页
        1.7.1 研究框架第27-28页
        1.7.2 创新点第28-30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与实践第30-40页
    2.1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第30-31页
        2.1.1 城乡共生理论第30页
        2.1.2 空间管制理论第30页
        2.1.3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第30-31页
    2.2 空间组织相关理论第31页
        2.2.1 增长极理论第31页
        2.2.2“点—轴”理论第31页
    2.3 城乡空间理想模式探索第31-34页
        2.3.1 田园城市模式第32页
        2.3.2 城乡空间均衡发展模式第32-33页
        2.3.3 城乡空间网络结构模式第33页
        2.3.4 城乡空间理想模式启示第33-34页
    2.4 新型城镇化空间组织实践第34-40页
        2.4.1 草原牧区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第34-36页
        2.4.2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第36-37页
        2.4.3 新型城镇化引导下的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空间重构研究第37-38页
        2.4.4 空间组织实践启示第38-40页
第三章 开原市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研判第40-62页
    3.1 开原市概况第40-46页
        3.1.1 自然资源条件第40-42页
        3.1.2 社会经济条件第42-43页
        3.1.3 人口发展情况第43-46页
    3.2 开原市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第46-55页
        3.2.1 城镇化水平低第46-49页
        3.2.2 土地城镇化严重第49-51页
        3.2.3 城镇化质量不高第51-55页
    3.3 开原市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判第55-62页
        3.3.1 宏观政策力第55-57页
        3.3.2 中观经济力第57-59页
        3.3.3 微观要素力第59-62页
第四章 开原市新型城镇化空间组织影响因素分析第62-80页
    4.1 生态承载力分析第63-67页
        4.1.1 生态承载总量分析第63-64页
        4.1.2 生态敏感分析第64-67页
    4.2 机动性交通影响分析第67-71页
        4.2.1 交通可达分析方法第68-69页
        4.2.2 交通可达分析结果第69-71页
    4.3 经济产业发展影响分析第71-74页
        4.3.1 第二产业劳动力预测第72-73页
        4.3.2 第三产业劳动力预测第73-74页
    4.4 农民进城意愿影响分析第74-80页
        4.4.1 调查设计第74页
        4.4.2 结果分析第74-78页
        4.4.3 调查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开原市新型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第80-114页
    5.1 城镇化模式类型区划分第80-83页
        5.1.1 划分方法第80-82页
        5.1.2 城镇化模式类型分区第82-83页
    5.2 总体结构与空间布局第83-98页
        5.2.1 总体空间结构第83-85页
        5.2.2 城镇人口空间布局第85-91页
        5.2.3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第91-93页
        5.2.4 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第93-98页
    5.3 分区空间组织模式第98-110页
        5.3.1 生态保育特色化发展模式第98-105页
        5.3.2 综合型规模化发展模式第105-107页
        5.3.3 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第107-110页
    5.4 实施策略第110-114页
        5.4.1 构建人口增长极,鼓励人口向城区集中第110-111页
        5.4.2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争取建立区域补偿机制第111页
        5.4.3 建立保障农用地流转机制,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网络第111-112页
        5.4.4 构建多层次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第112-11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4-116页
    6.1 论文研究结论第114页
    6.2 论文不足之处第114-115页
    6.3 未来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第120-122页
作者简介第122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2-123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和研究工作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庭院经济视角下大房子村院落空间整合研究
下一篇:平原河网区圩区的非点源污染产排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