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水稻大螟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4页
    1.1 大螟的研究概况第13-16页
        1.1.1 大螟的分布范围第13页
        1.1.2 大螟的寄主及饲养技术第13-14页
        1.1.3 大螟的生物学及为害特点第14-15页
        1.1.4 大螟的生理生化及遗传分化研究第15页
        1.1.5 大螟的测报及种群控制第15-16页
    1.2 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常用技术第16-22页
        1.2.1 物种分化概念及影响因素第16-17页
        1.2.2 种群遗传多样性理论第17-18页
        1.2.3 分子标记技术在物种分化研究中的应用第18-22页
    1.3 内共生菌Wolbachia对昆虫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进化的影响第22-23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大螟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筛选与分析第24-4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31页
        2.1.1 供试昆虫第24-25页
        2.1.2 主要试剂第25页
        2.1.3 主要仪器第25-26页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页
        2.1.5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6-27页
        2.1.6 DNA的酶切、连接与杂交第27-28页
        2.1.7 磁珠富集微卫星序列第28页
        2.1.8 双链恢复PCR第28-29页
        2.1.9 载体的构建与蓝白斑克隆筛选第29页
        2.1.10 微卫星序列的检测与引物设计第29-30页
        2.1.11 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检测第30-31页
        2.1.12 数据分析第31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1-42页
        2.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第31-32页
        2.2.2 基因组DNA酶切接头反应结果第32页
        2.2.3 恢复双链PCR结果第32-33页
        2.2.4 微卫星序列检测结果第33页
        2.2.5 阳性克隆及引物设计第33-34页
        2.2.6 微卫星序列分类统计结果第34页
        2.2.7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第34-40页
        2.2.8 连锁不平衡检测结果第40页
        2.2.9 大螟微卫星位点突变模式初步分析第40-42页
    2.3 讨论第42-43页
第三章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大螟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43-5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3.1.1 供试昆虫第43页
        3.1.2 主要试剂及主要仪器第43页
        3.1.3 试验方法第43-46页
        3.1.4 数据分析第46-47页
    3.2 结果第47-57页
        3.2.1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第47-48页
        3.2.2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第48-54页
        3.2.3 种群遗传结构第54-55页
        3.2.4 群体遗传结构的分子方差分析第55-56页
        3.2.5 瓶颈效应的检测第56-57页
    3.3 讨论第57-59页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大螟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第59-10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9-64页
        4.1.1 试验材料第59页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9页
        4.1.3 试验方法第59-62页
        4.1.4 序列整理及数据分析第62-64页
    4.2 结果和分析第64-99页
        4.2.1 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第64-65页
        4.2.2 大螟中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第65-68页
        4.2.3 大螟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第68-81页
        4.2.4 单倍型系统发育第81-85页
        4.2.5 种群间基因流第85-94页
        4.2.6 大螟种群动态历史模拟第94-96页
        4.2.7 大螟在中国的分布格局第96-97页
        4.2.8 群口演化历史第97-99页
    4.3 讨论第99-102页
        4.3.1 大螟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第99-100页
        4.3.2 大螟的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第100页
        4.3.3 大螟种群间的系统发育以及基因流第100-101页
        4.3.4 大螟的群体演化与起源第101-102页
第五章 大螟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检测及其对线粒体基因的影响第102-11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2-104页
        5.1.1 样品采集和DNA提取第102页
        5.1.2 Wolbachia的检测和宿主线粒体DNA的扩增第102-104页
        5.1.3 数据分析第104页
    5.2 结果第104-114页
        5.2.1 大螟种群Wolbachia的感染情况第104-105页
        5.2.2 Wolbachia的系统发育第105-106页
        5.2.3 Wolbachia的水平传播第106-109页
        5.2.4 大螟感染的Wolbachia在鳞翅目昆虫感染Wolbachia中的地位第109-110页
        5.2.5 Wolbachia对大螟线粒体DNA的影响第110-114页
    5.3 讨论第114-11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20页
    6.1 研究结论第117-118页
    6.2 创新点第118-119页
    6.3 问题与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7页
附录第137-145页
    附录Ⅰ GenBank登录序列第137-140页
    附录Ⅱ 用于大螟种群分析的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截图第140-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7-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井冈霉素刺激褐飞虱生殖,抑制白背飞虱生殖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三唑磷诱导的酰基辅酶A氧化酶基因对褐飞虱生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