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2.1 村口 | 第9页 |
1.2.2 村口景观的界定 | 第9-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 第10页 |
1.3.2 村口景观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6.1 系统性分析法 | 第13页 |
1.6.2 文献调查法 | 第13-14页 |
1.6.3 实地调研法 | 第14页 |
1.6.4 对比与归纳法 | 第14-15页 |
2 浙江省乡村村口景观的影响因素 | 第15-20页 |
2.1 自然地理与气候因素 | 第15-16页 |
2.1.1 地理环境 | 第15页 |
2.1.2 气候特征 | 第15-16页 |
2.2 村民的生活因素 | 第16页 |
2.3 乡村文化因素 | 第16-19页 |
2.3.1 风水理论对村口景观的影响 | 第16-18页 |
2.3.2 血缘宗族关系对村口景观的影响 | 第18页 |
2.3.3 耕读文化对村口景观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浙江省乡村村口景观现状调查 | 第20-41页 |
3.1 调查对象 | 第20-22页 |
3.1.1 从地理出发 | 第20页 |
3.1.2 从文化出发 | 第20页 |
3.1.3 调查与归纳 | 第20-22页 |
3.2 调查方法 | 第22页 |
3.3 现状调查与实例分析 | 第22-38页 |
3.3.1 荻港村 | 第22-23页 |
3.3.2 走马塘 | 第23-24页 |
3.3.3 郭洞村 | 第24-27页 |
3.3.4 蓬溪村 | 第27-29页 |
3.3.5 仙居村 | 第29-30页 |
3.3.6 荻浦村 | 第30-32页 |
3.3.7 新叶村 | 第32-34页 |
3.3.8 苍坡村 | 第34-37页 |
3.3.9 俞源村 | 第37-38页 |
3.4 调查总结 | 第38-39页 |
3.4.1 满足功能与形象需求 | 第38-39页 |
3.4.2 具备空间属性 | 第39页 |
3.4.3 由景观特征与旅游需求共同影响 | 第39页 |
3.5 村口景观存在问题 | 第39-40页 |
3.5.1 经济发展下的城市化进程与村镇改造对村口景观的破坏 | 第39页 |
3.5.2 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引起的建设性破坏 | 第39-40页 |
3.5.3 景观的趋同化导致了区域特色的衰退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村口景观基址特点 | 第41-60页 |
4.1 村口选址 | 第41-43页 |
4.1.1 沿交通轴线展开的村落 | 第41页 |
4.1.2“团形”平地村落 | 第41-42页 |
4.1.3 山麓地区村落 | 第42页 |
4.1.4 多水网、水系地区的村落 | 第42-43页 |
4.2 村口景观要素 | 第43-49页 |
4.2.1 地形地貌 | 第43页 |
4.2.2 道路铺地 | 第43-44页 |
4.2.3 植物 | 第44-45页 |
4.2.4 建筑物 | 第45-49页 |
4.3 村口景观空间特征和组织关系 | 第49-59页 |
4.3.1 空间形态 | 第49-54页 |
4.3.2 空间类型 | 第54-56页 |
4.3.3 空间尺度 | 第56-57页 |
4.3.4 村口景观空间组织序列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村口景观营造策略 | 第60-70页 |
5.1 村口景观营造要点 | 第60-62页 |
5.1.1 保持整体性风格 | 第60-61页 |
5.1.2 遵循参与性行为 | 第61页 |
5.1.3 满足多样性功能 | 第61-62页 |
5.1.4 突出地域性特色 | 第62页 |
5.2 村口景观营造手法 | 第62-68页 |
5.2.1 景观空间布局与营造 | 第62-64页 |
5.2.2 景观要素组合 | 第64-67页 |
5.2.3 景观意境表达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实例分析——太湖源山水田园精品线 | 第70-80页 |
6.1 太湖源线沿线村口现状特征 | 第71-72页 |
6.2 太湖源线乡村村口布局 | 第72页 |
6.3 太湖源线村口景观设计理念 | 第72页 |
6.4 太湖源线村口景观营造 | 第72-78页 |
6.4.1 景观空间布局与营造 | 第72-73页 |
6.4.2 景观要素组合 | 第73-78页 |
6.4.3 乡土意境表达 | 第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5.1 积极的探索 | 第78-79页 |
6.5.2 可改善的地方 | 第79-80页 |
7 总结 | 第80-82页 |
7.1 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
7.2 建议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图表目录 | 第85-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
导师简介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