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打箭炉商人群体的历史考察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页 |
|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一)打箭炉城及锅庄贸易 | 第10-12页 |
| (二)茶马贸易 | 第12-15页 |
| (三)四川省的商业和商人 | 第15-16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一)康区 | 第16页 |
| (二)西康 | 第16-17页 |
| (三)川边 | 第17页 |
| 四、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打箭炉商人群体形成的背景 | 第18-35页 |
| 第一节 打箭炉地区的区域优势 | 第18-26页 |
| 一、自然环境 | 第19-21页 |
| 二、人文环境 | 第21-24页 |
| 三、商路的拓展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打箭炉的开发 | 第26-30页 |
| 一、中央王朝势力的深入 | 第26-28页 |
| 二、川藏贸易集散地的西渐 | 第28-29页 |
| 三、以茶治边政策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打箭炉地区商业的兴起 | 第30-34页 |
| 一、茶马贸易 | 第30-31页 |
| 二、锅庄贸易 | 第31-32页 |
| 三、其他行业的兴起 | 第32-33页 |
| 四、各地商人的渗入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明清打箭炉地区商人群体的透视 | 第35-73页 |
| 第一节 打箭炉地区商人群体的类型 | 第35-45页 |
| 一、以陕商为主的外省商人 | 第36-40页 |
| 二、本省商人——川商 | 第40-42页 |
| 三、地域性的特殊商人群体——藏商 | 第42-45页 |
| 第二节 商人的商业贸易形式 | 第45-61页 |
| 一、汉商之间的商品贸易 | 第46-49页 |
| 二、藏商之间的物品交换 | 第49-54页 |
| 三、汉、藏商人之间的商品交换 | 第54-59页 |
| 四、清末中外贸易 | 第59-61页 |
| 第三节 以陕商为个案的研究 | 第61-72页 |
| 一、陕西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 第61-66页 |
| 二、会馆的职能 | 第66-68页 |
| 三、陕商商号——德泰合 | 第68-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三章 明清时期打箭炉商人群体的评价 | 第73-90页 |
| 第一节 商人群体在打箭炉的社会地位 | 第73-79页 |
| 一、商业贸易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变化 | 第73-75页 |
| 二、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 第75-79页 |
| 三、推动省际之间的经济发展 | 第79页 |
| 第二节 商人群体的特点 | 第79-84页 |
| 一、文化精神的发展 | 第79-81页 |
| 二、经营意识的完善 | 第81-84页 |
| 第三节 商人群体在商品贸易中的局限性 | 第84-89页 |
| 一、内部管理的局限 | 第84-85页 |
| 二、与政府关联 | 第85-88页 |
| 三、商业思维的束缚 | 第88-89页 |
| 小结 | 第89-90页 |
| 余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 附录 | 第96-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