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三维连续的坡形底界面形态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s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9页 |
1.3.1 历史脉络研究 | 第17页 |
1.3.2 现代理论梳理 | 第17页 |
1.3.3 学科交叉研究 | 第17页 |
1.3.4 实例分析与图解 | 第17-18页 |
1.3.5 文章框架 | 第18-19页 |
2 现代建筑三维连续坡形底界面的产生与发展 | 第19-31页 |
2.1 现代建筑坡形底界面的基本形态 | 第19-21页 |
2.1.1 坡道 | 第20页 |
2.1.2 非水平化楼板 | 第20页 |
2.1.3 台阶 | 第20-21页 |
2.2 坡形底界面的缘起 | 第21-25页 |
2.2.1 山地改造 | 第21-22页 |
2.2.2 单体台阶与坡道 | 第22-24页 |
2.2.3 曲线型三维连续坡形底界面 | 第24-25页 |
2.3 现代建筑中三维连续坡形底界面的发展 | 第25-30页 |
2.3.1 空间与围合 | 第25-26页 |
2.3.2 从围合到四维分解 | 第26-28页 |
2.3.3 从四维分解到流动 | 第28页 |
2.3.4 从流动到时空连续 | 第28-29页 |
2.3.5 从时空连续到人本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三维连续坡形底界面的理论研究 | 第31-42页 |
3.1 坡形底界面与流动 | 第31-33页 |
3.1.1 “倾斜平面”理论 | 第31-32页 |
3.1.2 “褶子”理论 | 第32-33页 |
3.2 坡形底界面与时空连续 | 第33-35页 |
3.2.1 坡形底界面与时间 | 第33-34页 |
3.2.2 坡形底界面与叙事 | 第34-35页 |
3.3 坡形底界面与知觉 | 第35-41页 |
3.3.1 坡形底界面与视觉 | 第37-38页 |
3.3.2 坡形底界面与触觉 | 第38页 |
3.3.3 坡形底界面与听觉 | 第38-39页 |
3.3.4 坡形底界面与运动感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三维连续坡形底界面的功能 | 第42-52页 |
4.1 基本功能 | 第42-45页 |
4.1.1 高差连接 | 第42-43页 |
4.1.2 开阔视野 | 第43-45页 |
4.2 拓展功能 | 第45-50页 |
4.2.1 过渡与引导 | 第46-47页 |
4.2.2 复合功能 | 第47-48页 |
4.2.3 场所营造 | 第48-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三维连续坡形底界面的设计手法 | 第52-77页 |
5.1 坡道的设计手法 | 第52-64页 |
5.1.1 入口空间的引导 | 第52-58页 |
5.1.2 外部路径的穿越 | 第58-59页 |
5.1.3 室内空间的组织 | 第59-60页 |
5.1.4 纪念场景的营造 | 第60-62页 |
5.1.5 坡道外显的设计 | 第62-64页 |
5.2 非水平化楼板的设计手法 | 第64-71页 |
5.2.1 折叠 | 第65-66页 |
5.2.2 螺旋 | 第66-68页 |
5.2.3 塑性流动 | 第68-69页 |
5.2.4 垂直交通的分解与重置 | 第69-71页 |
5.3 界面一体化 | 第71-76页 |
5.3.1 外部界面的延伸 | 第71-73页 |
5.3.2 无硬角 | 第73-75页 |
5.3.3 带状连续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结语 | 第77-80页 |
6.1 坡形底界面的反思 | 第77-78页 |
6.2 坡形底界面的展望 | 第78页 |
6.3 小结 | 第78-80页 |
7 图片来源 | 第80-84页 |
8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