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低碳交通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3 城市低碳交通优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城市低碳交通理论分析 | 第19-32页 |
2.1 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内涵 | 第19-20页 |
2.2 低碳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2.2.1 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 第20-21页 |
2.2.2 能源危机 | 第21页 |
2.2.3 社会经济生态之间和谐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2.2.4 国际责任 | 第22页 |
2.3 低碳交通系统特性分析 | 第22-23页 |
2.4 影响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 第23-31页 |
2.4.1 结构性因素 | 第23-27页 |
2.4.2 技术性因素 | 第27-30页 |
2.4.3 管理性因素 | 第30-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3 城市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2-57页 |
3.1 城市低碳交通指标体系建立 | 第32-43页 |
3.1.1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第32-33页 |
3.1.2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3-35页 |
3.1.3 评价指标的定义与分析 | 第35-43页 |
3.2 城市低碳交通评价模型 | 第43-48页 |
3.2.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43-47页 |
3.2.2 评价模型 | 第47-48页 |
3.3 兰州市低碳交通体系评价 | 第48-56页 |
3.3.1 原始数据 | 第48-50页 |
3.3.2 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50-52页 |
3.3.3 用灰色关联系统理论模型评价 | 第52-55页 |
3.3.4 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4 兰州市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研究 | 第57-73页 |
4.1 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57页 |
4.2 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目标 | 第57-60页 |
4.2.1 城市交通总效能最大化 | 第57-58页 |
4.2.2 城市交通碳排放最小化 | 第58页 |
4.2.3 外部性费用最小化 | 第58-60页 |
4.3 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模型的约束 | 第60-64页 |
4.4 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模型 | 第64-65页 |
4.5 兰州市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实例应用 | 第65-72页 |
4.5.1 相关参数和约束条件计算 | 第65-69页 |
4.5.2 兰州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模型 | 第69页 |
4.5.3 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4.6 小结 | 第72-73页 |
5 兰州市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途径研究 | 第73-80页 |
5.1 交通设施方面的措施 | 第73-75页 |
5.1.1 公交专用道建设 | 第73页 |
5.1.2 慢行系统的建设 | 第73-74页 |
5.1.3 加快停车场建设,实现“P+R”模式出行 | 第74页 |
5.1.4 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和相关换乘配套设施的建设 | 第74-75页 |
5.1.5 其他 | 第75页 |
5.2 交通工具方面的措施 | 第75-76页 |
5.2.1 推广节能减排交通工具的使用 | 第75-76页 |
5.2.2 支持节能技术的开发 | 第76页 |
5.2.3 交通工具的检测与维护保养 | 第76页 |
5.3 交通管理方面的措施 | 第76-78页 |
5.3.1 交通需求管理 | 第76-77页 |
5.3.2 完善相关交通规划等政府文件 | 第77页 |
5.3.3 推广智能交通技术 | 第77-78页 |
5.3.4 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 第78页 |
5.4 基于交通政策方面的措施 | 第78-79页 |
5.4.1 培养居民低碳意识,鼓励低碳出行 | 第78页 |
5.4.2 设立低碳交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低碳交通发展 | 第78页 |
5.4.3 申请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 第78-79页 |
5.5 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