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生存性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生存性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P圈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第2章 P圈介绍 | 第13-20页 |
2.1 生存性技术 | 第13-16页 |
2.1.1 点对点网络生存性技术 | 第13-14页 |
2.1.2 环形网生存性技术 | 第14-15页 |
2.1.2.1 两纤单向通道倒换环(UPSR) | 第15页 |
2.1.2.2 两纤双向通道倒换环(BLSR/2) | 第15页 |
2.1.3 网状网生存性技术 | 第15-16页 |
2.2 P圈概述 | 第16-17页 |
2.3 P圈的分类 | 第17-18页 |
2.4 P圈的研究方向 | 第18-19页 |
2.5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P圈的启发式构造算法 | 第20-30页 |
3.1 P圈评价指标 | 第20-21页 |
3.2 常用的P圈构造算法 | 第21-23页 |
3.2.1 SLA算法 | 第21页 |
3.2.2 Sp-add算法 | 第21-22页 |
3.2.3 Sp-Expand算法 | 第22页 |
3.2.4 Grow算法 | 第22-23页 |
3.3 三种经典P圈构造算法的性能比较 | 第23-24页 |
3.4 NewGrow算法流程 | 第24-25页 |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25-29页 |
3.6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空闲容量分配算法 | 第30-39页 |
4.1 空闲容量分配 | 第30页 |
4.2 常用的空闲容量分配算法 | 第30-32页 |
4.2.1 完全最优化算法 | 第31-32页 |
4.2.2 启发式算法 | 第32页 |
4.3 改进的空闲容量分配算法 | 第32-36页 |
4.3.1 空闲容量分配评价指标 | 第32-33页 |
4.3.2 改进算法流程 | 第33-36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36-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9-41页 |
5.1 总结 | 第39页 |
5.2 展望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