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35页 |
1 中医痛风沿革与认识 | 第17-21页 |
1.1 中医古籍对痛风的记载 | 第17-18页 |
1.2 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认识 | 第18-21页 |
2 西医对痛风沿革与认识 | 第21-26页 |
2.1 西方痛风的起源概述 | 第21-23页 |
2.2 现代医学痛风病因病理 | 第23-26页 |
3 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认识 | 第26-30页 |
3.1 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 第26-28页 |
3.2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关系 | 第28页 |
3.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第28-30页 |
4 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4.1 动物的选择 | 第30页 |
4.2 造模方法研究 | 第30-31页 |
4.3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5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 | 第32-33页 |
6 痛风的中医西医观点比较评析 | 第33-3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5-60页 |
1. 实验过程 | 第35-4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1.2 实验内容 | 第37-48页 |
2. 统计分析 | 第48-60页 |
2.1 统计方法 | 第48-49页 |
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60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60-71页 |
1 中药浓缩剂“五苓痛风丸”治疗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 第60页 |
2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60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60页 |
3 诊断标准 | 第60-62页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60页 |
3.2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 | 第60-61页 |
3.3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分类标准 | 第61-62页 |
3.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诊断标准 | 第62页 |
4 中医诊断标准 | 第62-63页 |
4.1 中医痛风急性期“湿热蕴结证候”诊断标准 | 第63页 |
5 中西医综合纳入诊断标准 | 第63页 |
6 纳入研究病例标准 | 第63页 |
7 排除研究病例标准 | 第63-64页 |
8 剔除研究病例标准 | 第64页 |
9 脱落病例标准 | 第64页 |
10 终止研究实验标准 | 第64页 |
11 临床治疗方法 | 第64-66页 |
11.1 一般治疗 | 第64-65页 |
11.2 药物治疗 | 第65-66页 |
12 临床疾病诊断疗效标准 | 第66页 |
13 临床实验伦理规范 | 第66页 |
14 临床试验病历数据搜集及统计分析 | 第66-71页 |
14.1 临床试验病例数据搜集 | 第66-67页 |
14.2 临床试验统计分析 | 第67-7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1-80页 |
1 中医医学对痛风的认识 | 第71-72页 |
1.1 病名沿革及证候特性 | 第71页 |
1.2 中医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71-72页 |
1.3 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辨证论治 | 第72页 |
2 本实验及临床研究主药:中药复方浓缩剂“五苓痛风丸” | 第72-74页 |
2.2 方解 | 第72-73页 |
2.3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 | 第73页 |
2.4 组成及剂量 | 第73-74页 |
2.5 用法 | 第74页 |
3 细胞信息与核转录因子NF-κB调控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74-75页 |
4 ICAM-1和VCAM-I的结构与表达调控机理探讨 | 第75页 |
5 五苓痛风丸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75-76页 |
6 五苓痛风丸对尿酸盐诱导的痛风性关节炎的细胞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76页 |
7 五苓痛风丸对治疗痛风关节炎经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及统计方法的分析讨论 | 第76页 |
8 五苓痛风丸对痛风关节炎及高尿酸血临床研究其疗效之探讨 | 第76-79页 |
8.1 统计分析 | 第76-77页 |
8.2 一般情况 | 第77页 |
8.3 治疗情况 | 第77页 |
8.4 诊所典型病例 | 第77-79页 |
9 中药复方五苓痛风丸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疗效评析 | 第79-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