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当代美国动画经观念、技术和媒介影响的变革路径 | 第17-27页 |
2.1 新媒介的变化——二维动画的后现代变革路径 | 第18-20页 |
2.1.1 新媒介促发重构经典的剧本创作 | 第18-19页 |
2.1.2 互联网成为动画传播推广的新途径 | 第19-20页 |
2.2 三维技术革新——三维动画的后现代变革路径 | 第20-23页 |
2.2.1 皮克斯在 3D动画技术上的初探 | 第20-21页 |
2.2.2 技术互补的多元化合作观念形成 | 第21-23页 |
2.3 拼贴杂糅——定格动画的后现代变革路径 | 第23-27页 |
2.3.1 延续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 第24页 |
2.3.2 多种材质的拼贴混搭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后现代波普艺术风格在当代美国动画中的表现 | 第27-39页 |
3.1 角色造型的简约夸张性 | 第28-30页 |
3.1.1 突出角色性格 | 第28-29页 |
3.1.2 彰显视觉表现力 | 第29-30页 |
3.2 色彩运用的叛逆性 | 第30-33页 |
3.2.1 重构观众的情绪感知 | 第31-32页 |
3.2.2 颠覆角色的性格设定 | 第32-33页 |
3.3 对素材的拼贴重复性 | 第33-35页 |
3.3.1 对现成品的拼贴重复 | 第34-35页 |
3.3.2 对不同材质的拼贴重复 | 第35页 |
3.4 对现代媒介的依赖性 | 第35-39页 |
3.4.1 信息内容的传递依赖于媒介 | 第36-37页 |
3.4.2 动画创作依赖于媒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后现代电影创作手法在当代美国动画中的表现 | 第39-47页 |
4.1 混搭杂糅性的影片类型 | 第40-42页 |
4.1.1 用数字技术展现“真实”影像 | 第40-41页 |
4.1.2 更新影片叙事的承接手段 | 第41-42页 |
4.2 非连贯性的叙事方式 | 第42-43页 |
4.2.1 碎片化的片段拼贴 | 第42-43页 |
4.2.2 断裂的因果关系 | 第43页 |
4.3“游戏性”的表现手法 | 第43-47页 |
4.3.1 忽略荧幕和观众的距离 | 第43-44页 |
4.3.2 改编戏仿经典作品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后现代语境下当代美国动画泛现的艺术创作特征 | 第47-69页 |
5.1 大众化的艺术创作特征 | 第47-51页 |
5.1.1 题材选择的多样性 | 第47-48页 |
5.1.2 传播方式的复制性 | 第48-50页 |
5.1.3 气氛营造的世俗化 | 第50-51页 |
5.2 幽默诙谐的艺术创作特征 | 第51-58页 |
5.2.1 滑稽的戏仿效果 | 第52-55页 |
5.2.2 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 第55-56页 |
5.2.3 诙谐的语言表述方式 | 第56-58页 |
5.3 解构性的艺术创作特征 | 第58-63页 |
5.3.1 颠覆经典的角色设定 | 第58-60页 |
5.3.2“悲喜交替”的叙事结构 | 第60-62页 |
5.3.3 虚实互动的作品类别 | 第62-63页 |
5.4 反叛性的艺术创作特征 | 第63-69页 |
5.4.1 平等自由的价值表现 | 第64-65页 |
5.4.2 激发女性的力量 | 第65-66页 |
5.4.3 反讽权威中心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