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2-24页 |
一、选题由来 | 第12-13页 |
二、选题价值 | 第13-15页 |
三、学术史综述 | 第15-22页 |
四、学术要点 | 第22-24页 |
第一章 伊洛渊源论纲 | 第24-48页 |
第一节 唐振道统 | 第24-29页 |
第二节 宋兴伊洛 | 第29-35页 |
第三节 元大苏门 | 第35-39页 |
第四节 明有传人 | 第39-48页 |
第二章 清前期“中州八先生”及洛学盛况 | 第48-94页 |
第一节 清代洛学的开创者——孙奇逢 | 第48-57页 |
一、孙奇逢的为学旨趣 | 第49-53页 |
二、孙奇逢在清代洛学史中的地位 | 第53-57页 |
第二节 庙堂之上的洛学家——汤斌与张伯行 | 第57-74页 |
一、汤斌与清初洛学 | 第57-66页 |
二、一主程朱的张伯行 | 第66-74页 |
第三节“中州八先生”中的其他五位洛学家 | 第74-94页 |
一、书院教育的力行者——耿介、李来章、窦克勤 | 第74-85页 |
二、清初洛学经学家——张沐与冉觐祖 | 第85-94页 |
第三章 清中晚期洛学传衍及清代洛学文献的汇编 | 第94-122页 |
第一节 清中晚期洛学的典型代表——李棠阶与倭仁 | 第94-108页 |
一、洛学家李棠阶应对社会危机之法 | 第94-102页 |
二、洛学视域下的倭仁与同文馆之争 | 第102-108页 |
第二节 清代洛学学术史及文献汇编简论 | 第108-122页 |
一、清代中州学术史及文献汇编概况及特点 | 第108-115页 |
二、清代中州短暂的汉学之风 | 第115-120页 |
三、清代中州学风概论 | 第120-122页 |
第四章 清代洛学与河南儒学教育及社会教化 | 第122-141页 |
第一节 清代洛学与书院祭祀 | 第122-128页 |
一、清代河南书院祭祀中的洛学色彩 | 第123-124页 |
二、明道书院的祭祀活动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清代洛学与基层社会教化——以《泌阳学规》为中心 | 第128-132页 |
一、泌阳社学与《泌阳学规》简介 | 第128-129页 |
二、劝善规过制度 | 第129-131页 |
三、讲学与会文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家规族训中的洛学元素——以《寻乐堂家规》为例 | 第132-141页 |
一、《寻乐堂家规》概况及思想主旨 | 第133-134页 |
二、从《寻乐堂家规》中看传统洛学对妇女的影响 | 第134-141页 |
第五章 民国初期洛学的艰难转型——以李时灿、王锡彤为例 | 第141-154页 |
第一节 河南最后一位理学家——李时灿 | 第141-148页 |
一、李时灿的洛学渊源及其对河南教育近代化的努力 | 第141-143页 |
二、李时灿的洛学情结与中州文献的汇编 | 第143-148页 |
第二节 投身实业的理学家——王锡彤 | 第148-154页 |
一、王锡彤早年经历及西学在河南的早期传播 | 第149-150页 |
二、实业家的理学情怀 | 第150-154页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传统洛学继承与“新理学”体系问世 | 第154-180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嵇文甫与宋明理学研究 | 第154-162页 |
一、嵇文甫旧学师承与洛学渊源 | 第154-157页 |
二、嵇文甫宋明理学研究特色 | 第157-159页 |
三、嵇文甫对清代洛学的研究 | 第159-162页 |
第二节 赵纪彬批判冯友兰“新理学”平议 | 第162-180页 |
一、厚积薄发:理学路数之下的学术预备 | 第163-168页 |
二、思想碰撞:不同立场之中的商兑批判 | 第168-172页 |
三、殊途同归:民族存亡之际的救世热情 | 第172-176页 |
四、新旧交替:因循守旧之后的洛学新生 | 第176-180页 |
第七章 传统洛学与中州思想文化近代化——近代河南学风简论 | 第180-199页 |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理学传统 | 第180-184页 |
第二节 迟滞艰难的近代化起步 | 第184-187页 |
第三节 古老文明和文化精神的再现 | 第187-193页 |
第四节 近代中州学风的鲜明特色 | 第193-199页 |
结语 | 第199-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1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11-212页 |
后记 | 第212-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