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济南市区岩质基坑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技术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岩质基坑稳定性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岩质基坑支护技术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岩质基坑破坏模式分析第14-28页
    2.1 岩体的工程特性第14-19页
        2.1.1 岩体的形成第14-15页
        2.1.2 岩体结构第15页
        2.1.3 岩体的赋存环境第15-16页
        2.1.4 岩体结构面第16-19页
    2.2 岩质基坑类型及特点第19-21页
    2.3 岩质基坑常见破坏模式第21-25页
        2.3.1 岩体变形破坏机制第21-22页
        2.3.2 岩质基坑常见的六种破坏模式第22-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8页
第三章 岩质基坑稳定性分析第28-42页
    3.1 岩体的强度理论第28-30页
    3.2 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方法第30-31页
        3.2.1 定性评价方法第30页
        3.2.2 定量评价方法第30-31页
    3.3 岩质基坑破坏模式的稳定性分析第31-40页
        3.3.1 平面滑动第32页
        3.3.2 圆弧滑动第32-33页
        3.3.3 楔体(块体)破坏第33-34页
        3.3.4 倾倒破坏第34-37页
        3.3.5 坑壁沉降第37-39页
        3.3.6 坑底隆起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济南市区岩质基坑稳定性数值分析——以汉裕金谷基坑工程为例第42-70页
    4.1 济南市区的地质情况第42-49页
        4.1.1 济南市区地质构造第43-44页
        4.1.2 济南市区水文地质条件第44-46页
        4.1.3 济南市区岩石类型与分布特征第46-47页
        4.1.4 济南市区常见的岩体不良地质情况第47-49页
    4.2 FLAC~(3D)数值分析第49-54页
        4.2.1 FLAC~(3D)数值模型第49-51页
        4.2.2 FLAC~(3D)软件特点及优势第51-52页
        4.2.3 岩质基坑三维模型的确定第52-54页
    4.3 汉裕金谷基坑工程案例分析第54-68页
        4.3.1 工程概况第54-55页
        4.3.2 模型的建立第55-58页
        4.3.3 岩质基坑开挖过程的模拟分析第58-62页
        4.3.4 含软弱夹层的岩质基坑临界稳定性分析第62-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济南市区岩质基坑支护技术第70-80页
    5.1 岩石基坑支护需要考虑的问题第70-72页
        5.1.1 岩体质量等级第70-71页
        5.1.2 结构面及倾向的影响第71页
        5.1.3 开挖方式第71-72页
        5.1.4 地下水的影响第72页
        5.1.5 不良地质情况的影响第72页
    5.2 岩质基坑常用的支护形式第72-77页
        5.2.1 放坡开挖第73-74页
        5.2.2 挂网喷护+防护锚杆第74页
        5.2.3 支护锚杆+防护锚杆第74-75页
        5.2.4 上部放坡+下部锚杆第75-77页
        5.2.5 上部锚杆+下部直立第77页
    5.3 不良地质情况的处置方案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3页
    6.1 结论第80-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冲击式破碎—水力分选法从废旧铅蓄电池中回收铅膏研究
下一篇:硫化铜钼矿的新型抑制剂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