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厦门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1840年~1949年)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1.1 厦门概况第12-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页
    1.2 主要文献资料综述第14-20页
        1.2.1 档案类第14-16页
        1.2.2 地方史志第16-18页
        1.2.3 其他类别第18-20页
    1.3 既有研究成果综述第20-26页
        1.3.1 厦门近代城市研究第20-22页
        1.3.2 厦门近代建筑研究第22-25页
        1.3.3 既往研究成果综述第25-26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论文框架第26-28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8-29页
第2章 明清时期的厦门第29-46页
    2.1 因防建城——明代厦门城第29-32页
        2.1.1 由军事驻点转向军事、贸易并俱的城市第29-30页
        2.1.2 明代厦门城第30-32页
    2.2 因商兴港——清代厦门城第32-39页
        2.2.1 闽海关设立和商贸发展第32-35页
        2.2.2 清代厦门城第35-39页
    2.3 厦门的传统住宅建筑第39-44页
    2.4 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开埠与早期城市发展和西方建筑传播第46-81页
    3.1 1840~1900年的社会经济第48-50页
        3.1.1 贸易起落第48-49页
        3.1.2 华侨集散地第49-50页
    3.2 厦门英租界的开辟和建设第50-57页
        3.2.1 厦门英租界的开辟第50-53页
        3.2.2 厦门英租界的建设和发展第53-57页
            3.2.2.1 填筑海滩章程与英租界堤岸修筑第53-55页
            3.2.2.2 洋行、商行第55-56页
            3.2.2.3 海关楼第56-57页
    3.3 外人居留地鼓浪屿的开辟和建设第57-64页
        3.3.1 外人居留鼓浪屿第57-59页
        3.3.2 道路委员会与外人进行的初步市政建设第59-60页
        3.3.3 外人在鼓浪屿建造的建筑第60-64页
            3.3.3.1 领事馆、公馆第60-63页
            3.3.3.2 洋行、公司等第63-64页
    3.4 西方建筑的传播第64-80页
        3.4.1 早期的殖民式建筑第64-68页
        3.4.2 西方教会的早期建筑活动第68-77页
            3.4.2.1 新教传入及教堂建造第68-72页
            3.4.2.2 天主教传入及教堂建造第72-74页
            3.4.2.3 教会机构及相关建筑第74-77页
        3.4.3 中国人建造的少量西式住宅第77-80页
    3.5 小结第80-81页
第4章 1900~1937年城市的兴盛发展第81-135页
    4.1 1900~1937年的社会状况第81-84页
        4.1.1 移民和侨汇、侨资第81-83页
        4.1.2 与上海、香港、新加坡的往来第83-84页
    4.2 鼓浪屿公共租界的城市发展第84-91页
        4.2.1 公共租界的行政机构第84-87页
        4.2.2 工部局进行的市政建设第87-90页
            4.2.2.1 修建道路、码头第87-89页
            4.2.2.2 建设公用设施第89-90页
        4.2.3 工部局的建筑管理第90-91页
            4.2.3.1 产业税和建筑执照第90-91页
            4.2.3.2 建设管理第91页
    4.3 鼓浪屿公共租界中国人建设兴起第91-97页
    4.4 厦门英租界的建设和衰退第97-99页
    4.5 厦门老城区的城市发展第99-128页
        4.5.1 1920年以前厦门老城区状况第99-102页
        4.5.2 “厦门市政会”时期(1920~1926年)第102-105页
        4.5.3 “驻厦海军当局”时期(1927~1932年)第105-113页
            4.5.3.1 机构和政策调整第105-106页
            4.5.3.2 甕菜河新区试点——新市中心的建设第106-107页
            4.5.3.3 新区改定办法——统一规划第107-108页
            4.5.3.4 道路、新区、堤岸、公园全面建设第108-113页
        4.5.4 现代城市格局基本形成第113-125页
        4.5.5 机构更迭和建设衰落(1933~1937年)第125-126页
        4.5.6 建筑营造业与建材工业的发展第126-128页
    4.6 华侨投资与房地产业的兴衰第128-133页
        4.6.1 新区的土地和房屋买卖第128-129页
        4.6.2 华侨投资房地产概况第129-133页
    4.7 小结第133-135页
第5章 1900~1937年建筑的兴盛发展第135-214页
    5.1 西方建筑的传播与变异第135-154页
        5.1.1 后期的殖民式建筑第135-138页
        5.1.2 教堂建筑的发展第138-145页
            5.1.2.1 外人设计的教堂第138-141页
            5.1.2.2 中国人设计的教堂第141-145页
        5.1.3 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第145-154页
            5.1.3.1 外人设计的学校、领事馆第145-148页
            5.1.3.2 外人设计的西式住宅第148-154页
    5.2 殖民主义建筑语境下民间建筑的发展第154-183页
        5.2.1 传统住宅的局部变化第154-156页
        5.2.2 新式住宅第156-174页
            5.2.2.1 新式住宅的基本特征第156-159页
            5.2.2.2 厝屋内核与多元化的外观第159-174页
        5.2.3 联排住宅第174-175页
        5.2.4 骑楼建筑第175-180页
            5.2.4.1 骑楼的空间特征第175-176页
            5.2.4.2 骑楼的建筑风格第176-180页
        5.2.5 公共建筑第180-183页
    5.3 现代校园建筑: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第183-212页
        5.3.1 陈嘉庚投资建学第183-187页
        5.3.2 校园规划第187-194页
            5.3.2.1 集美学校规划第187-190页
            5.3.2.2 厦门大学规划第190-194页
        5.3.3 嘉庚风格建筑的早期探索第194-205页
        5.3.4 嘉庚风格建筑的初步形成第205-212页
            5.3.4.1 嘉庚风格建筑第205-208页
            5.3.4.2 务实创新的建筑思想第208-211页
            5.3.4.3 个人督造和本地化建设第211-212页
    5.4 小结第212-214页
第6章 城市与建筑发展停滞时期第214-224页
    6.1 1937~1949年社会概况第214-217页
        6.1.1 日本侵占厦门与鼓浪屿第214-216页
        6.1.2 经济萧条第216-217页
    6.2 城市与建筑发展概况第217-223页
        6.2.1 土地与建筑被占损第217-219页
        6.2.2 1945~1949年的零星开发建设第219-223页
    6.3 小结第223-224页
第7章 结语第224-230页
    7.1 厦门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的特定社会背景第224-225页
    7.2 单向推进的厦门城市现代化进程第225-227页
    7.3 二元推进的厦门建筑现代化进程第227-230页
参考文献第230-241页
    著作第230-232页
    地方志、专志、档案资料第232-233页
    资料汇编第233-235页
    地图、照片、图集第235-236页
    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第236-238页
    英文资料第238-240页
    网络第240-241页
附录部分第241-283页
    附录1. 填筑海滩章程(1878年)第242-243页
    附录2. 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1902年)第243-247页
    附录3. 鼓浪屿公共地界规例第247-250页
    附录4. 鼓浪屿工部局律例第250-256页
    附录5. 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1903年至1940年收支一览表第256-258页
    附录6. 1920~1938年厦门老城区市政建设情况表第258-260页
    附录7. 1920~1932年市区主要道路修筑情况表第260-263页
    附录8. 1920~1932年市外(禾山区)主要道路修筑情况表第263-264页
    附录9. 1927~1932年开发土地情况表第264-266页
    附录10. 1932年零星土地开发新区表第266-267页
    附录11. 1932年伸筑堤岸造地情况第267-268页
    附录12. 1920~1935年主要码头情况表第268-269页
    附录13. 1920~1933年主要市场建设情况表第269-270页
    附录14. 1913~1949年集美学校建设情况表第270-274页
    附录15. 1921~1937年厦门大学校舍建设情况表第274-276页
    附录16. 1945~1949年厦门大学(国立时期)校舍建设情况表第276-278页
    附录17. 近代厦门城市与建筑发展一览表第278-279页
    附录18. 有关机构译名对照表第279-281页
    附录19. 有关人物译名对照表第281-283页
作者简历第283-284页
致谢第284页

论文共2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内衣原体流行株的基因组分析与毒力基因克隆表达
下一篇:绵羊无形体自然疫源地调查及其对人致病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