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男性生殖器肿瘤论文--前列腺肿瘤论文

四种单体成分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写第11-20页
第一部分 CPS-B和CPS-C抗前列腺癌作用机制研究第20-63页
    第一章 CPS-B、CPS-C和简单细胞生物学现象简介第21-36页
        1.1 研究背景第21-32页
            1.1.1 CPS-B和CPS-C第21-24页
            1.1.2 细胞凋亡第24-27页
            1.1.3 细胞DNA损伤第27-29页
            1.1.4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级联反应通路和自噬第29-31页
            1.1.5 癌细胞转移第31-32页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2-36页
            1.2.1 细胞存活率及平板克隆实验第32页
            1.2.2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变第32页
            1.2.3 吖啶橙/溴化乙啶双染色实验第32-33页
            1.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小体第33页
            1.2.5 Annexin V-FITC/Propidine iodide (AV/PI)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3页
            1.2.6 前列腺癌细胞PC-3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33-34页
            1.2.7 前列腺癌细胞PC-3活性氧检测第34页
            1.2.8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第34页
            1.2.9 细胞粘附和转移第34-35页
            1.2.10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第35-36页
    第二章 CPS-B和CPS-C抗前列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第36-63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44页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37页
            2.2.2 实验试剂配置第37-38页
            2.2.3 实验仪器第38页
            2.2.4 细胞培养第38页
            2.2.5 细胞存活率和增殖能力检测第38-39页
            2.2.6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变第39页
            2.2.7 吖啶橙/溴化乙啶(AO/EB)双染实验第39页
            2.2.8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凋亡小体第39页
            2.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死亡、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第39-40页
            2.2.10 高通量筛选法分析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第40页
            2.2.11 高通量筛选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第40-41页
            2.2.1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结构第41页
            2.2.13 癌细胞粘附实验第41页
            2.2.14 癌细胞转移实验第41页
            2.2.15 蛋白免疫印记实验第41-44页
            2.2.16 CPS-B体内抗肿瘤实验第44页
        2.3 CPS-B抗前列腺癌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4-53页
            2.3.1 CPS-B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死亡第44-47页
            2.3.2 CPS-B诱导PC-3细胞产生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第47-48页
            2.3.3 CPS-B诱导PC-3细胞产生活性氧并通过AMPK途径引起细胞自噬第48-49页
            2.3.4 CPS-B破坏了PC-3细胞骨架结构第49-50页
            2.3.5 CPS-B抑制了PC-3细胞的粘附和转移能力第50-52页
            2.3.6 CPS-B介导的细胞自噬抑制了细胞转移第52页
            2.3.7 CPS-B在体内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第52-53页
        2.4 CPS-C抗前列腺癌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2.4.1 CPS-C引起了前列腺癌细胞的形变和死亡第53-56页
            2.4.2 CPS-C引起了PC-3细胞的凋亡第56-58页
            2.4.3 CPS-C引起PC-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活性氧上升第58页
            2.4.4 CPS-C影响了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第58-60页
        2.5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二部分 EM340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第63-109页
    第三章 乳腺癌与Hippo信号通路第64-81页
        3.1 乳腺癌第64-70页
        3.2 Hippo信号通路第70-75页
            3.2.1 LATS1激酶第72-73页
            3.2.2 癌基因YAP第73页
            3.2.3 β-TRCP—泛素化连接酶E3第73-74页
            3.2.4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富含半胱氨酸的血管生成诱导因子61第74-75页
            3.2.5 干细胞相关因子Oct3/4,Sox2和Nanog第75页
        3.3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75-81页
            3.3.1 Mammosphere实验第75-76页
            3.3.2 报告基因试验(reporter gene assay)第76-77页
            3.3.3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第77页
            3.3.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第77页
            3.3.5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77页
            3.3.6 基因沉寂法第77-78页
            3.3.7 野生型和突变型YAP及△F-β-TRCP质粒过表达第78-79页
            3.3.8 LATS1激酶活性实验第79-81页
    第四章 EM340通过Hippo信号通路及其下游转录因子引起乳腺癌细胞的死亡第81-109页
        4.1 引言第81-82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2-94页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82-83页
            4.2.2 试剂配置第83-86页
            4.2.3 实验仪器第86页
            4.2.4 引物序列第86-87页
            4.2.5 实验动物第87页
            4.2.6 YAP报告基因实验步骤分析第87页
            4.2.7 MTT实验分析EM340对乳腺癌细胞存活率的作用第87-88页
            4.2.8 Mammosphere实验步骤第88页
            4.2.9 激光共聚焦实验步骤第88页
            4.2.10 细胞RNA提取步骤第88-89页
            4.2.11 反转录,扩增及凝胶电泳第89-90页
            4.2.12 荧光定量实时PCR (qRT-PCR)第90-91页
            4.2.13 细胞蛋白提取第91-92页
            4.2.14 蛋白免疫印记实验第92-93页
            4.2.15 细胞内基因过表达和基因沉默第93页
            4.2.16 LATS1激酶活性实验第93-94页
            4.2.17 EM340体内毒性测试第94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4-107页
            4.3.1 EM340有效抑制了SUM-159细胞YAP基因的表达第94页
            4.3.2 EM340抑制了YAP高表达乳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和增殖第94-95页
            4.3.3 EM340有效抑制了SUM-159细胞Mammoshpere的形成第95-96页
            4.3.4 EM340抑制了YAP蛋白的表达第96-97页
            4.3.5 EM340抑制了YAP的核转位功能第97-98页
            4.3.6 EM340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性激活了Hippo信号通路上的信号蛋白第98-100页
            4.3.7 EM340通过激活LATS1激酶从而引起下游蛋白信号的变化第100-101页
            4.3.8 EM340是LATS1激酶的激活剂第101-102页
            4.3.9 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的YAP质粒验证了EM340诱导YAP蛋白的降解第102页
            4.3.10 EM340通过β-TRCP介导的泛素化诱导YAP降解第102-105页
            4.3.11 EM340下调了乳腺癌SUM-159细胞中YAP下游的转录因子Cyr61和CTGF的表达第105页
            4.3.12 EM340影响了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第105-106页
            4.3.13 EM340在体内对裸鼠无毒性作用第106-107页
        4.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三部分 桑叶Diels-Alder型化合物CMR抗肿瘤作用研究第109-142页
    第五章 桑叶Diels-Alder型化合物和类凋亡简介第110-121页
        5.1 桑叶Diels-Alder型加合物第110-114页
            5.1.1 桑属中Diels-Alder加合物的研究概况第110-113页
            5.1.2 桑属D-A化合物及其类似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第113-114页
        5.2 类凋亡简介第114-119页
            5.2.1 类凋亡第114-116页
            5.2.2 类凋亡的研究现状第116-117页
            5.2.3 抗肿瘤药物诱导类凋亡的研究第117-118页
            5.2.4 类凋亡在生物进化中的保守性第118页
            5.2.5 类凋亡的检测方法第118-119页
        5.3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19-121页
            5.3.1 CMR在体外体内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第119-121页
    第六章 CMR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第121-137页
        6.1 引言第121页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21-124页
            6.2.1 细胞培养第121页
            6.2.2 抗体、染料和化学试剂第121-122页
            6.2.3 细胞存活率实验第122页
            6.2.4 瞬时转染第122页
            6.2.5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第122-123页
            6.2.6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第123页
            6.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第123页
            6.2.8 胞浆内游离钙成像第123页
            6.2.9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123-124页
            6.2.10 活性氧检测第124页
            6.2.11 Calpain活性测定第124页
            6.2.12 动物实验第124页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24-135页
            6.3.1 CMR引起了MDA-MB-231和PC-3细胞质空泡并诱导细胞非凋亡性死亡第124-125页
            6.3.2 CMR诱导细胞产生内质网应激,LC3-Ⅱ、泛素化蛋白积累,最终导致线粒体自噬第125-128页
            6.3.3 PINK1在CMR介导的细胞质空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128-129页
            6.3.4 CMR促进了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进而导致了细胞质空泡的产生第129-131页
            6.3.5 CMR介导细胞产生了活性氧,破坏了线粒体膜电位和钙离子平衡第131页
            6.3.6 MAPK家族蛋白参与了CMR介导的类凋亡第131-134页
            6.3.7 CMR在体内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第134-135页
        6.4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7-142页
        7.1 总结第137-140页
        7.2 展望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61页
附录第161-168页
作者简介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监控体系研究--以H市供电公司为例
下一篇:肇庆地区电网“十三五”节能环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