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3.1 债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3.1.1 传统债务风险管理阶段 | 第22-23页 |
3.1.2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 | 第23页 |
3.1.3 全面债务风险管理阶段 | 第23-24页 |
3.2 债权人委员会制度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2.1 国外债权人委员会制度理论基础 | 第24页 |
3.2.2 国内债权人委员会制度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3 SWOT分析模型理论 | 第26-30页 |
3.3.1 SWOT分析 | 第26-27页 |
3.3.2 SWOT分析模型结论 | 第27-30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债务风险现状分析 | 第30-40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债务风险情况 | 第30-32页 |
4.1.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历史数据 | 第30-31页 |
4.1.2 我国近两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利润情况 | 第31-32页 |
4.1.3 我国近两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 第32页 |
4.2 域外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发展综述 | 第32-34页 |
4.2.1 国外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发展 | 第32-34页 |
4.2.2 台湾地区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发展 | 第34页 |
4.2.3 域外债权人委员会制度的启示 | 第34页 |
4.3 我国债权人委员会发展现状 | 第34-40页 |
4.3.1 我国债权人委员会制度情况 | 第34-36页 |
4.3.2 我国金融债权人委员会制度的提出 | 第36-37页 |
4.3.3 我国金融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形成 | 第37-38页 |
4.3.4 我国金融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升级完善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债权人委员会债务风险管理SWOT分析 | 第40-66页 |
5.1 债权人委员会采取债务重组方式债务风险管理SWOT分析 | 第40-47页 |
5.1.1 债务重组方式概况 | 第40页 |
5.1.2 债务重组方式案例 | 第40-41页 |
5.1.3 债务重组方式在债权人委员会债务风险管理中的SWOT分析 | 第41-47页 |
5.2 债权人委员会采取破产方式债务风险管理SWOT分析 | 第47-56页 |
5.2.1 破产方式概况 | 第47-48页 |
5.2.2 破产方式案例 | 第48-49页 |
5.2.3 破产方式在债权人委员会债务风险管理中的SWOT分析 | 第49-56页 |
5.3 债权人委员会采取临时过渡方式债务风险管理SWOT分析 | 第56-63页 |
5.3.1 临时过渡方式概况 | 第56-58页 |
5.3.2 临时过渡方式案例 | 第58-59页 |
5.3.3 临时过渡方式在债权人委员会债务风险管理中的SWOT分析 | 第59-63页 |
5.4 结论 | 第63-66页 |
第六章 债权人委员会债务风险管理工作建议 | 第66-69页 |
6.1 协同推进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 第66-67页 |
6.1.1 政府主导 | 第66页 |
6.1.2 监管指导 | 第66页 |
6.1.3 同业合作 | 第66页 |
6.1.4 企业减负 | 第66-67页 |
6.2 依托债权人委员会形成维权合力 | 第67页 |
6.3 坚持市场化运作 | 第67-68页 |
6.4 成立专业团队 | 第68页 |
6.5 做好风险分析和前瞻性防控 | 第6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