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30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5-3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1.4.1 创新点 | 第3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第2章 研究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 | 第35-53页 |
2.1 经济结构性改革内涵解读 | 第36-41页 |
2.1.1 结构性改革的概念界定 | 第36-37页 |
2.1.2 结构性改革理念的形成 | 第37-38页 |
2.1.3 结构性改革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38-41页 |
2.2 原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理论 | 第41-47页 |
2.2.1 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 | 第41-43页 |
2.2.2 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 | 第43页 |
2.2.3 社会经济结构的稳定条件 | 第43-46页 |
2.2.4 社会经济结构的历史形式 | 第46-47页 |
2.3 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思想 | 第47-53页 |
2.3.1 列宁的社会经济结构思想 | 第47-48页 |
2.3.2 毛泽东的社会经济结构思想 | 第48-50页 |
2.3.3 邓小平的社会经济结构思想 | 第50-51页 |
2.3.4 习近平的社会经济结构思想 | 第51-53页 |
第3章 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估 | 第53-71页 |
3.1 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历程演进 | 第53-58页 |
3.1.1 由计划经济主导下的供求调节(1978~1991 年) | 第53-55页 |
3.1.2 供求管理的市场化转型(1992~2001 年) | 第55-56页 |
3.1.3 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快速增长(2002~2012 年) | 第56-57页 |
3.1.4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创新( 2012 年以来) | 第57-58页 |
3.2 经济结构性改革取得的进展 | 第58-64页 |
3.2.1 经济增速缓中趋稳 | 第58-59页 |
3.2.2“三去一补一降”稳步推进 | 第59-62页 |
3.2.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向好 | 第62-63页 |
3.2.4 创新创业动力不断增强 | 第63-64页 |
3.3 经济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64-71页 |
3.3.1 旧体制惯性未能除清 | 第64-65页 |
3.3.2 制度安排存在瓶颈 | 第65-67页 |
3.3.3 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 第67-68页 |
3.3.4 政策导向出现偏误 | 第68-71页 |
第4章 新常态下推进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因素 | 第71-99页 |
4.1 内需拉动的制度性障碍 | 第71-78页 |
4.1.1 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设计 | 第71-74页 |
4.1.2 缺乏时效性的人口政策 | 第74-76页 |
4.1.3 滞后的城镇化制度改革 | 第76-78页 |
4.2 产业升级的政策性障碍 | 第78-83页 |
4.2.1 配套性不足的产业政策体系 | 第79-81页 |
4.2.2 驱动作用不突出的产业发展机制 | 第81-82页 |
4.2.3 单一的产业政策实施工具 | 第82-83页 |
4.3 要素创新的制度性障碍 | 第83-91页 |
4.3.1 迟滞的金融创新制度安排 | 第84-86页 |
4.3.2 有效性不足的科技创新机制 | 第86-89页 |
4.3.3 欠缺实效性的人力资本制度建设 | 第89-91页 |
4.4 国资国企改革的体制性障碍 | 第91-99页 |
4.4.1 存在弊端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91-93页 |
4.4.2 不健全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第93-95页 |
4.4.3 不规范的业绩考核和薪酬制度体系 | 第95-99页 |
第5章 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99-119页 |
5.1 美国做法与经验 | 第99-104页 |
5.1.1 实施大规模税制改革 | 第100页 |
5.1.2 放松政府对经济的规制 | 第100-101页 |
5.1.3 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 | 第101-104页 |
5.2 日本做法与经验 | 第104-109页 |
5.2.1 扩大海外投资助推过剩产能化解 | 第104-105页 |
5.2.2 通过强化技术研发扩大中高端供给 | 第105-106页 |
5.2.3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 第106-109页 |
5.3 英国做法与经验 | 第109-112页 |
5.3.1 有序推进国企私有化改革 | 第109-110页 |
5.3.2 强化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 | 第110-111页 |
5.3.3 放松对劳动力市场管制 | 第111-112页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 第112-119页 |
5.4.1 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是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113-114页 |
5.4.2 供需双侧协调配合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手段 | 第114-115页 |
5.4.3 创新驱动是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 第115-117页 |
5.4.4 国有企业改革是结构性改革推进的关键抓手 | 第117-119页 |
第6章 新常态下推进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 第119-149页 |
6.1 准确把握主要矛盾关系 | 第119-123页 |
6.1.1 平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第120-121页 |
6.1.2 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 | 第121-123页 |
6.1.3 兼顾短期政策引导与中长期制度创新 | 第123页 |
6.2 完善提振需求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123-130页 |
6.2.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第124-125页 |
6.2.2 推进人口政策体系变革 | 第125-128页 |
6.2.3 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 第128-130页 |
6.3 优化产业政策体系框架 | 第130-133页 |
6.3.1 健全产业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 | 第130-131页 |
6.3.2 变革产业准入配套政策 | 第131-132页 |
6.3.3 促进产业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相协调 | 第132-133页 |
6.4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供给 | 第133-142页 |
6.4.1 优化科技创新驱动的制度安排 | 第133-136页 |
6.4.2 完善人才驱动创新政策体系 | 第136-139页 |
6.4.3 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 | 第139-142页 |
6.5 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 第142-149页 |
6.5.1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142-144页 |
6.5.2 健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 第144-146页 |
6.5.3 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 第146-149页 |
结语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