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论文--工会工作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2-19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8-19页
        1.4.1 创新点第18页
        1.4.2 不足之处第18-19页
第2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6页
    2.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第19-22页
        2.1.1 新生代农民工第19-20页
        2.1.2 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第20-22页
        2.1.3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第22页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第22-24页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2-23页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非农化”理论第23-24页
        2.2.3 马克思的劳动力转移理论第24页
    2.3 相关理论第24-25页
        2.3.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第24-25页
        2.3.2 预期收入理论第25页
        2.3.3 推-拉理论第25页
    2.4 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分析第26-34页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生活状况第26-29页
        3.1.1 就业状况第26-27页
        3.1.2 居住状况第27-28页
        3.1.3 收支状况第28-29页
    3.2 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生活状况第29-30页
        3.2.1 政治参与状况第29-30页
        3.2.2 社会参与状况第30页
    3.3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状况第30-32页
        3.3.1 文化娱乐状况第31页
        3.3.2 心理健康状况第31-32页
    3.4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生活状况第32-33页
        3.4.1 市民化意愿状况第32页
        3.4.2 公共服务状况第32-33页
    3.5 小结第33-34页
第4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第34-42页
    4.1 制度因素第34-37页
        4.1.1 户籍制度第34-35页
        4.1.2 就业制度第35页
        4.1.3 教育制度第35-36页
        4.1.4 农村土地制度第36-37页
        4.1.5 社会保障制度第37页
    4.2 社会因素第37-39页
        4.2.1 社会交往比较单一第38页
        4.2.2 社会排斥性较强第38页
        4.2.3 城镇化水平较低第38-39页
    4.3 自身因素第39-42页
        4.3.1 人力资本存量相对不足第39-40页
        4.3.2 社会资本存量相对缺乏第40-41页
        4.3.3 心理压力难以缓解第41-42页
    4.4 小结第42页
第5章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解决路径第42-52页
    5.1 政策层面: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第42-45页
        5.1.1 推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第42-43页
        5.1.2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第43页
        5.1.3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第43-44页
        5.1.4 深化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第44-45页
        5.1.5 健全符合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第45页
    5.2 社会层面:优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环境第45-47页
        5.2.1 加大社会交往扶持力度第45-46页
        5.2.2 加强社会舆论支持第46-47页
        5.2.3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第47页
    5.3 个人层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能力素质第47-51页
        5.3.1 创新教育培训体制,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第48-49页
        5.3.2 加大社会人文关怀,拓展社会资本容量第49-50页
        5.3.3 加强多方协同,缓解社会心理压力第50-51页
    5.4 小结第51-52页
结论与展望第52-53页
    1、结论第52页
    2、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问题研究
下一篇: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X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