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脉冲臭氧发生器的研制及其在烟气治理中的应用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第21-23页
第1章 绪论第23-43页
    1.1 臭氧的性质及其应用第23-25页
        1.1.1 臭氧的主要制取方法介绍第23-25页
    1.2 放电反应器第25-29页
        1.2.1 放电电极和绝缘介质材料第25-27页
        1.2.2 放电电极的几何结构和组合形式第27-28页
        1.2.3 放电间隙和介质层厚度第28-29页
    1.3 电源第29-33页
        1.3.1 工频升压电源第29-30页
        1.3.2 串联负载谐振电源第30-31页
        1.3.3 并联负载谐振电源第31页
        1.3.4 脉冲电源第31-32页
        1.3.5 电源及控制系统的发展第32-33页
    1.4 气源第33-35页
    1.5 冷却系统第35页
    1.6 大功率介质阻挡放电臭氧发生系统第35-38页
    1.7 臭氧生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动态第38-40页
    1.8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第40-43页
第2章 介质阻挡放电第43-67页
    2.1 介质阻挡放电生成方法与生成机理第43-45页
    2.2 微放电的过程第45-48页
        2.2.1 介质阻挡放电的形成第46页
        2.2.2 微放电的形成与熄灭第46-48页
    2.3 介质阻挡放电的主要参量第48-49页
    2.4 产生臭氧的等离子体反应过程第49-50页
    2.5 介质阻挡放电参数测量第50-55页
    2.6 DBD反应器的放电功率第55-56页
    2.7 不同条件下的放电参数第56-65页
        2.7.1 放电气隙的影响第57-59页
        2.7.2 介质厚度的影响第59-61页
        2.7.3 介质位置的影响第61-63页
        2.7.4 不同种类介质的影响第63-65页
    2.8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3章 双极性脉冲电源第67-93页
    3.1 负载谐振式逆变电路分析第67-68页
    3.2 串联谐振式逆变电路输出功率控制方法综述第68-71页
        3.2.1 直流调功第68-69页
        3.2.2 交流调功第69-71页
    3.3 双极性脉冲电源系统第71-75页
        3.3.1 放电特性第73-74页
        3.3.2 功率和能量密度第74-75页
    3.4 放电波形第75-88页
        3.4.1 工频交流电源波形第75-76页
        3.4.2 双极性脉冲电源波形第76页
        3.4.3 原副边电压电流波形第76-78页
        3.4.4 充电电容电压波形第78-79页
        3.4.5 原边谐振电容波形第79页
        3.4.6 多波波形第79-80页
        3.4.7 采样波形第80-82页
        3.4.8 原边电感对放电波形的影响第82-86页
        3.4.9 原边电容对放电波形的影响第86-87页
        3.4.10 频率对放电波形的影响第87-88页
    3.5 波形的畸变第88-90页
        3.5.1 谐振电容改变导致的畸变第88-89页
        3.5.2 原边电压改变导致的畸变第89-90页
        3.5.3 周期变化导致的畸变第90页
    3.6 本章小结第90-93页
第4章 臭氧发生系统第93-133页
    4.1 反应器第93-95页
        4.1.1 单管反应器第93-94页
        4.1.2 多管反应器第94-95页
    4.2 表面能量密度第95-96页
    4.3 双极性脉冲电源与工频交流电源的比较第96-102页
        4.3.1 放电参数的比较第96-99页
        4.3.2 臭氧浓度和能效的比较第99-100页
        4.3.3 红外光谱分析第100-101页
        4.3.4 二氧化氮分析第101-102页
    4.4 不同气源的比较第102-105页
        4.4.1 自制空气源与瓶装普通空气源的比较第102-103页
        4.4.2 自制空气源、瓶装高纯空气源和瓶装氧气源的比较第103-104页
        4.4.3 液氧与瓶装氧气的比较第104-105页
    4.5 温度对臭氧发生的影响第105-107页
    4.6 间隙宽度的影响第107-109页
    4.7 停留时间的影响第109-111页
    4.8 空气源条件下的臭氧发生第111-121页
        4.8.1 流量的影响第111-115页
        4.8.2 频率的影响第115-116页
        4.8.3 电压的影响第116-119页
        4.8.4 臭氧产量第119-120页
        4.8.5 能量密度第120-121页
    4.9 液氧源的臭氧发生第121-130页
        4.9.1 流量的影响第121-126页
        4.9.2 电压的影响第126-129页
        4.9.3 能量密度第129-130页
    4.10 本章小结第130-133页
第5章 燃煤工业锅炉烟气联合脱硫脱硝脱汞示范工程第133-153页
    5.1 湿法联合脱硫脱硝脱汞工艺集成研究与示范工程第133-137页
    5.2 实验室放大研究第137-138页
    5.3 示范工程臭氧发生器实验研究第138-146页
        5.3.1 测试方法第138-139页
        5.3.2 电压电流波形第139-140页
        5.3.3 流量的影响第140-141页
        5.3.4 电压的影响第141-142页
        5.3.5 频率的影响第142-143页
        5.3.6 能量密度的影响第143-144页
        5.3.7 臭氧产量第144-146页
    5.4 氧化工艺优化和关键设备的开发第146-150页
        5.4.1 O_3对NO与SO_2的氧化行为研究及氧化工艺条件的优化第146-148页
        5.4.2 O_3氧化Hg~0的研究第148-150页
    5.5 示范工程2000h连续运行调试第150-152页
    5.6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53-157页
    6.1 全文总结第153-154页
    6.2 本文创新点第154-155页
    6.3 展望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现行《广州市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定》之思考
下一篇: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问题研究--以某试点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