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性能差异的内在机制及其对氮密互作的调控响应

中文摘要第9-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1 前言第17-27页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7页
        1.2.1 茎秆表观性状与抗倒伏的关系第18页
        1.2.2 茎秆解剖特征与抗倒伏的关系第18-19页
        1.2.3 木质素研究进展第19-27页
            1.2.3.1 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的关系第19-21页
            1.2.3.2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及生物合成第21-22页
            1.2.3.3 木质素代谢的分子调控第22-24页
            1.2.3.4 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对木质素的影响第24-25页
            1.2.3.5 木质素单体及结构的测定方法第25-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4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27页
    2.2 试验设计第27页
        2.2.1 试验一小麦茎秆抗倒伏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第27页
        2.2.2 试验二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的调控及与抗倒伏的关系研究第27页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7-33页
        2.3.0 取样方法第27-28页
        2.3.1 小麦茎秆形态指标的测定第28页
        2.3.2 小麦田间倒伏情况及茎秆抗折力的测定第28页
        2.3.3 茎秆解剖结构观察第28-29页
            2.3.3.1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在各生育时期木质素的自发荧光观察第28页
            2.3.3.2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横切面木质化程度及解剖结构的观察第28-29页
        2.3.4 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测定第29页
        2.3.5 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中酶活性的测定第29页
        2.3.6 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第29-33页
            2.3.6.1 RNA提取第29-30页
            2.3.6.2 第一链cDNA的合成第30-31页
            2.3.6.3 基因表达第31-32页
            2.3.6.4 木质素单体的测定第32-33页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3-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64页
    3.1 小麦茎秆抗倒伏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第34-42页
        3.1.1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基部第二节间茎秆抗折力的差异第34-35页
        3.1.2 不同抗倒伏型品种抗折力差异的形态学基础第35-38页
            3.1.2.1 两组品种植株的节间配置及重心高度的差异第35-36页
            3.1.2.2 不同抗倒伏型品种植株基部第二节间茎秆粗度的差异第36-37页
            3.1.2.3 不同抗倒伏型品种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充实度的差异第37页
            3.1.2.4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表观性状与茎秆抗折力的关系第37-38页
        3.1.3 不同抗倒伏型品种抗折力差异的解剖学特征第38-41页
            3.1.3.1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横切面木质化程度第38-39页
            3.1.3.2 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横切面解剖结构特征第39-41页
        3.1.4 不同抗倒伏型品种茎秆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含量的差异第41-42页
        3.1.5 小麦茎秆抗折力与木质素含量及解剖特征的关系第42页
    3.2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的影响及与抗倒伏的关系第42-64页
        3.2.1 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下小麦植株的倒伏情况第42-43页
        3.2.2 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抗折力的影响第43-45页
        3.2.3 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第45-48页
            3.2.3.1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株高、鲜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的影响第45-46页
            3.2.3.2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重心高度及重心高度占株高比例的影响第46-47页
            3.2.3.3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充实度的影响第47-48页
        3.2.4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特征的影响第48-52页
            3.2.4.1 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下小麦茎秆横切面的木质化程度差异第48-50页
            3.2.4.2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茎秆基部第二节间木质素的自发荧光第50-51页
            3.2.4.3 不同氮肥和密度处理下茎秆解剖特征的差异第51-52页
        3.2.5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的影响第52-62页
            3.2.5.1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第52-53页
            3.2.5.2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第53-56页
            3.2.5.3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茎秆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丰度的影响第56-59页
            3.2.5.4 小麦茎秆木质素单体分离方法的优化第59-60页
            3.2.5.5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不同时期小麦茎秆木质素单体含量及G/S比值的影响第60-62页
        3.2.6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第62-64页
4 讨论第64-72页
    4.1 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基因型差异机理第64-66页
        4.1.1 不同倒伏型品种的表观性状差异第64-65页
        4.1.2 不同倒伏型品种的微观结构差异第65-66页
        4.1.3 不同倒伏型品种的木质素积累差异第66页
    4.2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的调控及与抗倒伏的关系第66-71页
        4.2.1 氮肥和密度对茎秆力学性状的影响第66-67页
        4.2.2 氮肥和密度对茎秆表观性状的影响第67-68页
        4.2.3 氮肥和密度对茎秆微观结构的影响第68-69页
        4.2.4 氮肥和密度对茎秆木质素代谢的影响第69-71页
    4.3 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第71页
    4.4 研究设想第71-72页
5 结论第72-73页
    5.1 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基因型差异机理第72页
    5.2 氮肥和密度对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的调控及与抗倒伏的关系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7页
致谢第87-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种子生产过程中氮肥和水分调控小麦种子活力的机理解析
下一篇:玉米粒位效应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机制及其对6-BA调控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