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齿轮及齿轮传动论文

复合行星齿轮传动系统损伤建模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摘要第13-16页
ABSTRACT第16-18页
主要符号及其名称第23-25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41页
    1.1 引言第25-26页
    1.2 行星轮系动力学研究现状第26-34页
        1.2.1 简单、复合行星轮系概述第28-29页
        1.2.2 动力学模型第29-32页
        1.2.3 非线性影响因素第32-34页
    1.3 基于模型的行星轮系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第34-36页
    1.4 论文的提出、总体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6-41页
        1.4.1 论文的提出第36-37页
        1.4.2 论文总体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7-41页
第二章 复合行星轮系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41-61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工程机械复合两级行星轮系分析第41-46页
        2.2.1 系统的结构特点第41-43页
        2.2.2 系统运动学分析第43-46页
    2.3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复合两级行星轮系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第46-50页
    2.4 复合两级行星轮系平移—扭转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第50-60页
        2.4.1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50-52页
        2.4.2 构件间相对位移分析第52-57页
        2.4.3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第57-60页
    2.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复合行星轮系非线性因素及固有特性分析第61-93页
    3.1 引言第61-62页
    3.2 时变啮合刚度分析第62-74页
        3.2.1 正常轮齿时变啮合刚度算法第62-71页
        3.2.2 故障轮齿时变啮合刚度算法第71-74页
    3.3 啮合相位分析第74-82页
        3.3.1 啮合相位定义第74-75页
        3.3.2 同一种啮合副之间的相对啮合相位关系推导第75-79页
        3.3.3 同一级齿轮系不同种啮合副之间的相对啮合相位关系推导第79-82页
    3.4 考虑啮合相位的系统时变啮合刚度分析第82-84页
    3.5 复合行星轮系固有特性分析第84-92页
        3.5.1 时变啮合刚度及啮合相位对固有频率的影响第84-87页
        3.5.2 振动模态分析第87-92页
    3.6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四章 行星轮典型损伤建模及故障特性分析第93-117页
    4.1 引言第93-94页
    4.2 行星轮损伤轮齿进入啮合的时间间隔分析第94-99页
        4.2.1 第一级行星轮断齿故障第94-95页
        4.2.2 第二级与太阳轮啮合的行星轮断齿故障第95-97页
        4.2.3 第二级与齿圈啮合的行星轮断齿故障第97-99页
    4.3 行星轮轮齿损伤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第99-102页
        4.3.1 第一级行星轮断齿故障第99-100页
        4.3.2 第二级与太阳轮啮合的行星轮断齿故障第100-101页
        4.3.3 第二级与齿圈啮合的行星轮断齿故障第101-102页
    4.4 行星轮故障特性仿真分析第102-107页
        4.4.1 正常情况下仿真信号分析第102-103页
        4.4.2 故障情况下仿真信号分析第103-107页
    4.5 试验验证第107-115页
        4.5.1 试验设置第107-109页
        4.5.2 正常情况下试验信号分析第109-110页
        4.5.3 故障情况下试验信号分析第110-115页
    4.6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五章 太阳轮典型损伤建模及故障特性分析第117-145页
    5.1 引言第117-118页
    5.2 齿顶剥落损伤情况下轮齿时变啮合刚度算法第118-122页
    5.3 太阳轮轮齿损伤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第122-129页
        5.3.1 损伤扩展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第122-124页
        5.3.2 损伤对系统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第124-129页
    5.4 太阳轮故障特性仿真分析第129-134页
        5.4.1 第一级太阳轮轮齿损伤仿真信号分析第130-132页
        5.4.3 第二级太阳轮轮齿损伤仿真信号分析第132-134页
    5.5 试验验证第134-142页
        5.5.1 第一级太阳轮轮齿损伤试验信号分析第135-138页
        5.5.2 第二级太阳轮轮齿损伤试验信号分析第138-142页
    5.6 本章小结第142-145页
第六章 含裂纹故障的行星轮系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第145-165页
    6.1 引言第145-146页
    6.2 混沌运动的初步分析方法第146-151页
        6.2.1 相平面及相轨迹第146-147页
        6.2.2 Poincare映射图第147-148页
        6.2.3 分岔图第148页
        6.2.4 Duffing系统的混沌运动分析第148-151页
    6.3 含裂纹故障的行星轮系时变啮合刚度分析第151-159页
        6.3.1 裂纹轮齿时变啮合刚度算法第151-156页
        6.3.2 裂纹的演化对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第156-159页
    6.4 裂纹的演化对行星轮系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第159-163页
        6.4.1 裂纹的演化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第159-160页
        6.4.2 裂纹的演化对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第160-163页
    6.5 本章小结第163-165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65-169页
    7.1 总结第165-167页
    7.2 论文的创新性第167-168页
    7.3 展望第168-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79-181页
致谢第181-183页
附录Ⅰ 平移—扭转耦合动力学模型啮合刚度子矩阵第183-186页
附件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子复合物单晶材料的多型、固态相变及其性质研究
下一篇:液体静压丝杠副螺距误差作用机理与运动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