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玉米小斑病发生与危害 | 第11-13页 |
1.2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 | 第13-14页 |
1.3 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4 玉米小斑病菌群体多样性研究 | 第15-16页 |
1.5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 第16页 |
1.6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7 本研究拟开展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7.1 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6-17页 |
1.7.2 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7页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9 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8-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8-19页 |
2.1.2 供试培养基 | 第19页 |
2.1.3 供试玉米品种 | 第19页 |
2.1.4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1 菌株分离和纯化 | 第20页 |
2.2.2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20页 |
2.2.3 菌株产孢能力的测定 | 第20页 |
2.2.4 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 第20页 |
2.2.5 玉米苗的种植 | 第20-21页 |
2.2.6 玉米小斑病菌喷雾接种 | 第21页 |
2.2.7 病情调查 | 第21页 |
2.2.8 菌丝粉制备 | 第21页 |
2.2.9 DNA提取 | 第21-22页 |
2.2.10 引物筛选 | 第22页 |
2.2.11 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 | 第22页 |
2.2.12 凝胶电泳 | 第22页 |
2.2.13 遗传多样性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2.3 数据统计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3.1 病菌的平板培养特征及其形态特征观察 | 第24-25页 |
3.2 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分析 | 第25-26页 |
3.3 病菌产孢力分析 | 第26-27页 |
3.4 病菌孢子萌发率和萌发方式分析 | 第27-29页 |
3.5 病菌致病力分析 | 第29-32页 |
3.6 病菌生物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3.7 ISSR引物筛选 | 第33-34页 |
3.8 ISSR-PCR扩增结果 | 第34-36页 |
3.9 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38页 |
3.10 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类群划分与菌株地理来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3.11 玉米小斑病菌的遗传类群划分与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4.1 玉米小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差异 | 第40页 |
4.2 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 第40-41页 |
4.3 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