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7页 |
1.1 太阳辐照度测量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7页 |
1.1.1 太阳辐射的特性及太阳总辐照度 | 第11-12页 |
1.1.2 太阳辐照度测量的发展 | 第12-16页 |
1.1.3 太阳辐照度测量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太阳辐射计的发展概括及主要仪器 | 第17-29页 |
1.2.1 太阳辐射计的发展概括 | 第17-18页 |
1.2.2 扫描型太阳绝对辐射计 | 第18-19页 |
1.2.3 航天器对日型测量仪器 | 第19-26页 |
1.2.4 自主对日型测量仪器 | 第26-29页 |
1.3 辐射测量高精度要求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 第29-30页 |
1.4 太阳辐射计的热特性分析及光电不等效性修正现状 | 第30-34页 |
1.4.1 热特性分析现状 | 第30-33页 |
1.4.2 光电不等效性修正现状 | 第33-34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第2章 SIAR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37-59页 |
2.1 SIAR的结构 | 第37-41页 |
2.2 SIAR的工作原理与测量方法 | 第41-49页 |
2.2.1 SIAR的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2.2.2 腔温测试 | 第42-43页 |
2.2.3 吸收率的测量 | 第43-45页 |
2.2.4 主光阑面积的测量 | 第45-49页 |
2.3 与WRR基准的国际对比 | 第49-58页 |
2.3.1 国际对比的背景 | 第49页 |
2.3.2 SIAR的WRR基准修正因子 | 第49-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SIAR热特性的研究 | 第59-85页 |
3.1 有限元单元法简介 | 第59-63页 |
3.1.1 结构离散化 | 第59页 |
3.1.2 单元分析 | 第59-62页 |
3.1.3 整体分析 | 第62-63页 |
3.1.4 数值求解 | 第63页 |
3.2 SIAR中有限元单元法的运用 | 第63-67页 |
3.2.1 SIAR中的有限元单元法 | 第63-65页 |
3.2.2 辐射计模型与实验的对比 | 第65-67页 |
3.3 SIAR时间常数的选取 | 第67-81页 |
3.3.1 SIAR的地面直射辐照度测量 | 第67-74页 |
3.3.2 SIAR不同时间常数引入的误差 | 第74-77页 |
3.3.3 SIAR时间常数的筛选 | 第77-81页 |
3.4 新型吸收腔热结构的研究 | 第81-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SIAR光电不等效性的研究 | 第85-101页 |
4.1 光电不等效性简介 | 第85页 |
4.2 光束一次反射的研究 | 第85-87页 |
4.3 不同加热位置和不同加热区域的研究 | 第87-89页 |
4.4 快门辐射换热的研究 | 第89-95页 |
4.4.1 快门温度对吸收腔温度的影响 | 第89-91页 |
4.4.2 SIAR快门辐射的计算 | 第91-95页 |
4.5 其他SIAR不等效性的修正 | 第95-98页 |
4.5.1 SIAR日地距离的修正 | 第95页 |
4.5.2 SIAR多普勒效应修正 | 第95-96页 |
4.5.3 SIAR指向系统的修正 | 第96-97页 |
4.5.4 SIAR背景冷空间辐射的修正 | 第97-9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第5章 ARCPR的热特性研究 | 第101-117页 |
5.1 研究低温辐射计ARCPR的意义 | 第101-103页 |
5.2 ARCPR的结构 | 第103-106页 |
5.3 ARCPR的热特性实验 | 第106-111页 |
5.3.1 ARCPR的热沉传导仿真实验 | 第106-107页 |
5.3.2 热沉的辐射试验 | 第107-110页 |
5.3.3 热沉控制的影响因素:滞后性、时间常数和传导A/L比 | 第110-111页 |
5.4 低温辐射计的热结构设计 | 第111-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7-119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进展 | 第117页 |
6.2 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 | 第117-118页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27-129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