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1页 |
第一节 诗词名物研究与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诗词"名物"界定及与"意象"之辨 | 第20-23页 |
第三节 "名物"研究综述及相关材料 | 第23-27页 |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目标与方法 | 第27-31页 |
第二章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 | 第31-85页 |
第一节 唐五代诗词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 | 第32-67页 |
一 冠饰 | 第32-35页 |
二 发饰 | 第35-48页 |
三 耳饰 | 第48-51页 |
四 项饰 | 第51-53页 |
五 手饰 | 第53-61页 |
六 腰饰 | 第61-65页 |
七 衣饰 | 第65-67页 |
第二节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艺术表现 | 第67-85页 |
一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 | 第67-73页 |
二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 | 第73-80页 |
三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 | 第80-85页 |
第三章 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 | 第85-171页 |
第一节 吹乐 | 第85-112页 |
一 吹乐分类考证 | 第85-104页 |
二 吹乐在唐五代诗词中的趋同表现 | 第104-112页 |
第二节 弹拨乐 | 第112-139页 |
一 琵琶考证(阮咸、曲项、五弦、胡琴) | 第112-121页 |
二 筝考证 | 第121-128页 |
三 箜篌考证 | 第128-139页 |
第三节 打击乐 | 第139-152页 |
一 编钟、编磬 | 第139-141页 |
二 方响 | 第141-143页 |
三 鼓 | 第143-152页 |
第四节 乐器在唐五代诗词中的声情艺术特点 | 第152-171页 |
一 乐器拟声效果 | 第152-162页 |
二 乐器的情感表现 | 第162-167页 |
三 乐器传音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 第167-171页 |
第四章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 | 第171-216页 |
第一节 屏、枕 | 第171-182页 |
一 屏风 | 第172-176页 |
二 颇黎枕 | 第176-179页 |
三 山枕 | 第179-182页 |
第二节 窗、帘 | 第182-191页 |
一 纱窗、绿窗 | 第182-184页 |
二 青琐 | 第184-186页 |
三 绣帘 | 第186-188页 |
四 珠帘 | 第188-191页 |
第三节 灯、烛 | 第191-198页 |
一 灯、烛概述 | 第191-196页 |
二 背灯、背烛 | 第196-198页 |
第四节 香 | 第198-205页 |
一 麝香 | 第198-201页 |
二 金鸭炉 | 第201-203页 |
三 博山炉 | 第203-205页 |
第五节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词的情感特质 | 第205-216页 |
一 "屏深"与"枕腻" | 第205-209页 |
二 "凭窗"与"卷帘" | 第209-213页 |
三 "背灯"与"香消" | 第213-216页 |
第五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名物词探论 | 第216-283页 |
第一节 温庭筠《菩萨蛮》名物意象探论 | 第216-250页 |
一 《菩萨蛮》"小山"的再考辨 | 第216-230页 |
二 名物视角下的温词创作特点:以《菩萨蛮》为例 | 第230-241页 |
三 《菩萨蛮》词牌与名物关系 | 第241-250页 |
第二节 白居易《长恨歌》名物举证释读 | 第250-268页 |
一 《长恨歌》名物举例考证 | 第250-258页 |
二 《长恨歌》名物运用技巧 | 第258-262页 |
三 《长恨歌》名物的叙事性特征 | 第262-268页 |
第三节 杜甫《丽人行》名物考释图证 | 第268-283页 |
一 服饰之属:绣罗、蹙金、(?)叶、腰极 | 第269-274页 |
二 宴饮之属:犀箸、翠釜、水精盘、鸾刀、八珍 | 第274-280页 |
三 装饰之属:云幕、锦茵 | 第280-283页 |
第六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 | 第283-318页 |
第一节 "钗头凤"考:一个词调的形成、分合和演变考察 | 第283-294页 |
一 从妇女首饰到词中意象 | 第283-286页 |
二 从"撷芳词"到"钗头凤" | 第286-289页 |
三 "折红英"、"玉珑璁"与"惜分钗":词调异名的演化途径 | 第289-294页 |
第二节 "簪珥"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学代言 | 第294-306页 |
一 "遗簪堕珥"的文献释义 | 第294-296页 |
一 "簪珥"的名物实意 | 第296-300页 |
三 "遗簪堕珥"的文学代言 | 第300-306页 |
第三节 "蹙金"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化解读 | 第306-318页 |
一 唐代诗词中的"蹙金" | 第306-308页 |
一 "蹙金"的文献梳理 | 第308-309页 |
三 "蹙金"实物及其宗教意涵 | 第309-313页 |
四 "蹙金"与"盘金"、"缕金"、"贴金" | 第313-318页 |
图附录 | 第318-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348-359页 |
作者简历 | 第3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