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大气中PAHs污染概况 | 第16-18页 |
1.2.1 大气中PAHs来源 | 第16-17页 |
1.2.2 大气中PAH的污染现状 | 第17页 |
1.2.3 大气中PAHs分布特征 | 第17-18页 |
1.3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污染概况 | 第18-19页 |
1.3.1 颗粒物来源与组分 | 第18页 |
1.3.2 颗粒物污染现状 | 第18-19页 |
1.4 大气中PAHs检测技术 | 第19-21页 |
1.4.1 大气中PAHs采样技术 | 第19-20页 |
1.4.2 样品中PAHs提取方法 | 第20页 |
1.4.3 样品中PAHs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1.5 大气中PAHs源解析 | 第21页 |
1.6 大气中PAHs归宿 | 第21-22页 |
1.7 问题与展望 | 第22页 |
1.8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大气中气态及颗粒态PAHs的主动采样监测方法 | 第25-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26页 |
2.1.3 大气PAHs采样 | 第26-27页 |
2.1.4 PAHs提取剂及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7页 |
2.1.5 XAD-2的清洗除杂条件设定 | 第27-28页 |
2.1.6 玻璃纤维滤膜及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28页 |
2.1.7 采样时间的选择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2.2.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确定 | 第28-29页 |
2.2.2 PAHs提取剂及提取方法选择 | 第29页 |
2.2.3 XAD-2的清洗条件验证 | 第29-30页 |
2.2.4 玻璃纤维滤膜及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30-33页 |
2.2.5 采样时间的选择 | 第33-34页 |
2.2.6 16种PAHs的加标回收率 | 第34-35页 |
2.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南京市城东区域大气中PAHs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 第37-5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3.1.2 大气中PAHs的采集 | 第37-39页 |
3.1.3 样品中PAHs的提取 | 第39页 |
3.1.4 PAHs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 | 第39页 |
3.1.5 大气PAHs污染的源解析方法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5页 |
3.2.1 大气中气态及颗粒态PAHs采样数据 | 第40-47页 |
3.2.2 大气中PAHs污染状况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 第47-48页 |
3.2.3 各月份大气中不同环数PAHs比例 | 第48-51页 |
3.2.4 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51-53页 |
3.2.5 PAHs污染源解析 | 第53-55页 |
3.3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大气PAHs与TSP及地表灰尘的关系 | 第57-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57页 |
4.1.2 大气中TSP采集 | 第57-58页 |
4.1.3 地表灰尘的采集 | 第58页 |
4.1.4 地表灰尘中PAHs的提取与分析 | 第5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4.2.1 TSP污染状况监测数据 | 第58-59页 |
4.2.2 TSP污染状况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 第59-60页 |
4.2.3 大气中PAHs污染状况与TSP的关系 | 第60-62页 |
4.2.4 地表灰尘中PAHs浓度随时间变化特征 | 第62-63页 |
4.2.5 地表灰尘中PAHs与大气PAHs的关系 | 第63页 |
4.3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总结 | 第65-66页 |
5.2 创新点 | 第66页 |
5.3 问题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