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祁阳县潘市镇柏家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0页
        1.1.1 古村落是最珍贵的历史遗产,然而现在却面临着衰败和消失第10页
        1.1.2 国家对于古村落保护的逐渐重视第10页
        1.1.3 祁阳县潘市镇柏家古村落具有良好的保护发展价值第10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保护柏家古村落民居,发扬当地传统文化第11页
        1.2.2 具体分析研究柏家古村落民居,为今后古村落发展提供借鉴第11页
        1.2.3 具体规划柏家古村落,引导古村落可持续健康的发展第11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阐释第11-12页
        1.3.1 古村落第11-12页
    1.4 古村落相关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1 相关理论研究第12-14页
        1.4.2 相关法律法规第14-15页
    1.5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1.5.1 文献归纳法第15页
        1.5.2 实地调研法第15页
        1.5.3 实例论证法第15-16页
    1.6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柏家古村落背景综述第17-25页
    2.1 柏家古村落地域环境特点第17-21页
        2.1.1 柏家古村落自然环境特点第18-19页
        2.1.2 柏家古村落社会环境特点第19页
        2.1.3 柏家古村落人文环境特点第19-21页
    2.2 柏家古村落选址特征第21-22页
        2.2.1 风水特征第21页
        2.2.2 功能特征第21-22页
    2.3 柏家古村落格局与整体风貌特征第22-23页
        2.3.1 柏家古村落格局特征第22页
        2.3.2 柏家古村落整体风貌特征第22-23页
    2.4 柏家古村落历史沿革第23-24页
        2.4.1 柏家古村落发展历史第23页
        2.4.2 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23-24页
    2.5 柏家古村落现状问题第24-25页
第三章 柏家古村落民居现状分析第25-48页
    3.1 柏家古村落民居建筑分级评定第25-35页
        3.1.1 建筑年代分析第25-27页
        3.1.2 建筑结构分析第27-30页
        3.1.3 建筑高度分析第30-32页
        3.1.4 建筑质量分析第32-34页
        3.1.5 建筑风貌分析第34-35页
    3.2 柏家古村落民居建筑特征分析第35-47页
        3.2.1 建筑类型分析第35-37页
        3.2.2 聚居类型第37-38页
        3.2.3 平面布局模式第38-40页
        3.2.4 建筑空间构成第40-44页
        3.2.5 建筑风格类型第44页
        3.2.6 细部装饰文化第44-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柏家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利用规划基础研究第48-59页
    4.1 柏家古村落民居价值评价第48-52页
        4.1.1 柏家古村落民居特点第48页
        4.1.2 柏家古村落民居历史环境要素特征第48-51页
        4.1.3 柏家古村落民居价值评估第51-52页
    4.2 柏家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利用规划理论基础第52-58页
        4.2.1 历史原真性理论第53页
        4.2.2 全局把控性理论第53-57页
        4.2.3 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第57-58页
    4.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柏家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利用规划实践第59-81页
    5.1 基于柏家古村落民居的保护规划实践第59-70页
        5.1.1 保护规划范围第59-61页
        5.1.2 保护规划目标第61-62页
        5.1.3 保护规划原则第62-63页
        5.1.4 保护规划内容第63-70页
    5.2 基于柏家古村落民居的利用规划实践第70-79页
        5.2.1 基于柏家古村落民居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第70-76页
        5.2.2 基于柏家古村落民居的相关旅游发展建议第76-79页
    5.3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致谢第86-87页
作者简介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行系统中道路公共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地域文化的湖泊湿地景观设计研究--以沅江市胭脂湖为例